首页 >> 内涵共建与发展 >> 文化立体构建 >>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详细内容

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城乡之间、区域之内教育发展不平衡……”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比较艰巨……”

  自2010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已有20个省份正式公布了本地的教育规划纲要,而几乎每个省份,都将类似发展不平衡、配置不合理的字句,放在了本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开篇位置。

  这些省份,既有西南边陲相对落后的地区,又有东南沿海的富庶之地,却不约而同地用相近的语句描述本地教育现状。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已成为全国性的教育问题。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字方针中,促进公平赫然在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案例】

  在一些中心城市,每年暑期前都有许多初中毕业的流动人口子女,被父母送回老家读高中参加高考。在初中之前,他们一直努力融入父母务工的这座城市;初中毕业后,他们又不得不离开已经熟悉的城市,回到早已陌生的老家,再去适应农村生活。

  这几乎已经成为许多打工家庭一个共同的怪圈。实际上,形成这个怪圈的根源很大程度在于,传统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度的限制,以及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有限,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成为难题。

  统计显示,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目前已接近2.3亿人,其背后是多达1400万名的随迁子女。因此,研究制定流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是教育规划纲要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点。

  【思路和举措】

  2010年秋季开学前,浙江省绍兴市的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纷纷到暂住地附近的镇中学、中心小学,为子女申请办理入学绿卡。凭入学绿卡,其子女可以到指定学校注册入学,而被安排接收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只有434万人的绍兴市,进城务工人员总数超过100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4。绍兴市意识到,进城务工人员是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为此,绍兴市坚持政府主导,以入学绿卡为基础,确保每一位持卡入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城市学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浙江教育规划纲要规定,浙江要提高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重;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财政保障范畴,以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2015年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试就近入学,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浙江提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派遣管理人员和教学骨干,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水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和单亲家庭子女,为社会流浪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监护未成年人提供优质免费寄宿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消除辍学现象。

  不仅仅是浙江,各省在本地教育规划纲要中均提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

  重庆提出,转户进城市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享有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权利。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关爱机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设备设施,加强生活管理和卫生保健人员配备,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黑龙江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控辍监督保障机制,实行问责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辍学。

  【点评】

  农民工的辛劳,换来的是子女将来和自己一样继续当农民工,还是可以让子女接受系统的教育,摆脱简单劳动的束缚,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工人?父母当然希望子女有出息;经济要转型,当然也欢迎更多新型工人。7000万农民工子女的成功,既意味着数千万农村家庭的收入再迈上新台阶,也意味着社会将拥有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这种于公于私都大有益处的好事能否实现,关键看孩子们能否接受系统的教育。现在很多随迁子女仍无法在流入地享受与当地学生一样的学习机会、资助补贴,很多留守儿童仍缺乏有效监管,各地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把目光对准这些孩子,这不仅是在给每个孩子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在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案例】

  择校高烧不退是久治难愈的教育痼疾。河北省邯郸市却在2009年公开宣布,邯郸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已基本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难题,3年打造无择校城市目标基本实现。邯郸市实施扩强扶弱战略:在政府主导下,一些优质学校跨区兼并薄弱学校,两个校区间统一领导班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师资和资金向薄弱校区倾斜,以彻底转化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邯郸市财政还出资鼓励名校在城区异地设立分校,探索统一管理、统一师资的名校+分校办学模式,促进区域办学水平提升。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难配置、教研难开展难题,邯郸启动总投资29亿余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所有中小学在占地面积、校舍建设、师资配置、仪器设备等方面要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水准。

  邯郸市已建立市直学校对口支援县(市、区)农村教育长效机制,每年选派1000余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则到主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到农村巡回讲学。

  【思路和举措】

  择校有多难?看看家长的表现就知道了。每逢招生季节,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惜代价,校长们则被一个个关系户搞得苦不堪言,甚至有校长为了躲开关系户的围追堵截藏在了桌子底下。

  吉林省去年宣布,吉林将用3年时间,即在2012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12年,要实现县(市、区)域内所有学校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薄弱学校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学校间校园校舍、仪器设备、图书、公用经费、师资等资源大体实现均衡配置。

  河南省郑州市也在2010年开展了义务教育学区制试点。按计划,郑州市将设立6个试验学区,学区内学校实行实质性联合办学,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捆绑考核,郑州将以此开展基础教育各阶段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等模式探索。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标准化建设、师资流动上下大功夫,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薄弱地区的覆盖,弥补薄弱校和优质校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内教育发展的平衡。

  甘肃省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将按照四个集中,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布局结构调整思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积极推进教育移民,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湖南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统筹于合格学校建设,提高学校建设综合效益,力争到2015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要求,202080%以上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点评】

  有人说,什么时候择校这个词成历史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正公平了。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也真切反映出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的渴望,毕竟没人希望仅仅因为当时给孩子上户口时远了一条街,就要给学校交上一大笔赞助费。各地教育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作为重点加以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建设标准化学校……让家长、学生、学校省心,就是在为自己赢民心。

  建立完整有效的资助体系

  【案例】

  湖北省是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湖北全省的120所高校、17个市州、116个县(市、区)、624所中职学校,全部建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2004年开始,连续7年,省政府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省政府十件实事来抓。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说,目前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全覆盖、资助政策措施宣传全覆盖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全覆盖。

  【思路和举措】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为十个重大项目之一。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说,下一步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确保做到应贷尽贷;认真研究设计、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和研究生阶段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全覆盖。

  去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又相继出台——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从原来的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面,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资助面约占全日制中职在校生总数的22%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资助面约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这些政策,是全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行动最迅速、出台时间最早、惠民效果最显著的重大举措之一。建立资助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各省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贵州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在普通高中建立以奖学金、助学金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

  青海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逐步提高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

  【点评】

  原本是知识改变命运,却成了求学负债累累,上学上成了贫困户,恐怕没有人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可过去在一些地方,这却是真实的存在。一个完整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不仅可以解决这些既幸运又不幸的家庭的燃眉之急,也是在呵护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守住的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底线,也是教育事业本身的尊严。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