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研系统构建 >> 高端教师发展 >>刘晓明: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
详细内容

刘晓明: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表现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更表现在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因为教师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国内外的大量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教师或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既不是因为教学优秀,也不是因为知识渊博,排在前几位都是因为教师自身人格的特点。教师专业心理素质可以通过五种能力表现出来: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理解心理发展的能力以及应对问题行为的能力。

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透彻理解学习理论

什么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从现代西方教学理论来看,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是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论。这三大学习理论分别发现了学习的三个不同侧面:行为的变化、认知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行为的变化主要通过“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来体现,“知识与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主要对应学生“行为变化”这一学习结果。认知的变化主要通过“认知过程”和“认知方法”表现出来,“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则主要对应学生“认知变化”这一学习结果。“情感变化”可以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主要对应着学生“情感变化”这一学习结果。

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做过一个大样本的调查,其中一个结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态度,第二位是学习方法,第三位是学习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只有当学生先接受你这个人,然后才能接受你对比他的教导。如果学生接受你这个人,你一句话也不用说,你对他的态度稍微有一点改变,他就可以意识到,他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他认为你是为他好。如果他不能认同你这个人,你说他一个月,不但一点作用不起,他不会更对立、更反感,认为你天天跟他过不去。”所以,对今天的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或者叫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换位思考。

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加以关注;能够接受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改变和成长的能力。

真诚。开诚布公。表里如一。

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分清人的两次诞生

学生天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大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次诞生。第一次诞生的人是用叫喊来显示自己的:我出生了,请关心我,要为我操心,我是软弱无力的,一刻也不要把我忘记。第二次诞生的人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显示自己:别照看我,别总跟在我的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别用监督和不信任的襁褓把我捆起来,千万别提起有关我孩提时的事儿。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不要别人搀着手走路。在我的面前有一座高山,这是我生活的目标,我看见它,想着它,我要爬上这座山……我要使大家都认为,我能独立地、用自己的力量登上顶峰。

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正好与第一次诞生相反。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开始追求独立,想要自己独立地往前走,但是他会越走越害怕,希望有人帮助他。但是你要问他,用不用我帮助你,他肯定告诉你不用,但是你要真正去帮助他,他不会拒绝。因为一个人由完全的依赖到完全的独立,并不是一夜之间的突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一方面追求独立,却又无法摆脱依赖。所以,对于青春期的学生,绝不能像对待小学低年级学生一样,要尊重他们的想法,要尊重他们追求独立的愿望,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及行为标准开始脱离成人的标准,逐渐向同伴看齐,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的教育不但是无效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应对问题行为的能力: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价值原则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在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越是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摧残就越大。”为什么?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往往只会一种办法,就是“惩罚”,不容许使用“体罚”,就会采用“心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许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现在的学生个性很强,受不了批评,使得老师动也不敢动,说也不能说,而且现代教育一再强调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今天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了?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能绝对化,不是不能批评学生,重要的是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就事论人”。比如,学生考试时一道题没有做出来,教师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真是个笨蛋。这就是就事论人,即以一个人个别行为的价值来否定他作为人的价值。

另外,在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教育学生时,应当把教育本身看作是一个过程,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采用“价值尊重的原则”,无论在学生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和你的价值观相矛盾、相冲突,但这个问题在学生身上发生了,肯定是有原因的,先接受下来。但接受不等于赞同。

中期采用“价值澄清的原则”,学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问题行为或错误的价值观念,很可能是源自他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价值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

后期采用“价值引导的原则”,通过“价值尊重”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通过价值澄清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价值引导就会水到渠成。(转载于《人民教育》201401)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