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涵共建与发展 >> 区域品牌共建 >>孙学策:德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详细内容

孙学策:德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看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个论坛主题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件事,在一次全国名班主任座谈会上,湖北的一位年轻班主任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道:“听了这些优秀班主任的事迹,很受感动,但是要学习很困难。我是一位教师,要教好学生;我也是一位母亲,要照顾好女儿;我又是一个女儿,要照顾好父母;我又是一位妻子,还要照顾丈夫。一天只有24小时,又要生活,又要工作。所以我希望这些优秀班主任能总结出在常态下工作,并取得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好、非常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我们一个人要扮演好多种角色,这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解决一个问题,班主任是干什么的?教育部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要求里,有三条定义:班主任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包括三个关键词:管理者、引领者、导师。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学生的管理者,怎么管理一个班是有学问的。新学年开始了,学校分配给你分配一个班,如何带好这个班,你心里有规划吗?我想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实践经验,首先应该懂得构成一个班集体的要素。

一、构成班级六大要素

目标、核心、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班规、班主任的人格素养。

目标:每个班集体都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包括远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用目标凝聚全班的同学。

核心:班委会、团支部。形成一个核心,大家围绕着核心去生活。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在班集体有事干,有位置。

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关系。组成一个集体,在关系上是不断出现问题的,不断解决,进而达到和谐的过程。

价值取向:班集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舆论,要有是非观念。价值取向越是一致,班集体就会班风正。

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制定全班同学都认可的共同遵守的规矩。

班主任的人格素养:是构成班集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说明班主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认为构成一个班集体应该有这六个要素。

二、明确德育目标

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德育要培育好公民。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国公民,包括违法犯罪的人。一位北京人到泰国旅游发现,在很多地方都用中国写着:“请勿吐痰!请勿乱扔废弃物!请勿攀爬!请保持清洁”等等字样。一位北京游客看着很刺眼,游客不仅仅是中国人,但是为什么用中文写着这么低层次的语言,显然是许多中国的游客都有这个毛病,为了保持旅游景点的秩序和卫生,不得不用中文写出这样的提示语。这位北京游客的爱国情感受到了伤害,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刺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拍下来。回国之后,他找到了一家媒体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得到了支持,于是把写有提示语的照片在报上登报了,还附上了游客的一段话:呼吁公民不要把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带到国外。

我认为这位北京游客是爱国的,是有民族自尊心的。他的呼吁很好,但又没说全。难道把这些行为留在国内就好吗?关键是要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有诸多毛病的公民能说是坏公民吗?当然不能,我们只能说他们是素质不太高的中国公民。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好公民,当然就不能培养这样的公民。

什么是好公民?有四个基本条件: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具备这四个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好公民。

1988年,中央颁发了一个中小学德育的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当然被称为中央14号文件。在文件的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话: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是使全体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好公民。好公民第一个条件是热爱祖国,需要老师想通想透,太熟悉了,就不容易深入思考。一年,到某省参加一个会,教育处长跟我们说:“难得来一趟,抽空看看我们的两所学校,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非常有特色。”我接受了。确实两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做的很好。但是在那所小学发生了一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校长看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很感兴趣,于是把他们学校德育工作的资料拿来给我看,在翻阅中,我发现一张表格,表格的题目是《一二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定表》,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一项指标体系,第一条热爱祖国,第二条按时到校,第三条尊敬老师,第四条团结同学,第五条遵守纪律,等等十余条,每条后面有四个空格,优、良、及格、不及格,对品德作出评定。然后有个班主任的综合评定、评语。总体设计得不错,但是对它指标体系的第一条,热爱祖国,我给校长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学校的小同学有不热爱祖国的吗?”校长立刻摇头说:“没有,没有,我们的学生都很热爱祖国。”我接着提第二个问题,“你根据什么来说他们是热爱祖国的?”校长听了之后愣了一下,说:“这还真有点不好说。”我接着问:“校长,连你都不好说。你把表发到班主任手里,你让班主任怎么评。”也许是这位校长误解了我的意思,也许是这样回答我问题太被动,于是他给我提了一个问题很厉害,他说:“那你说,能不写这条吗?”学生的品格考核评定,热爱祖国能不写吗?当然不能。于是,我明知故问地说:“我想了解一下,咱们有政治学习吗?”校长说:“有啊,每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说:“好,邓小平理论有九条。但是其精髓就是两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依照邓小平理论的说法,咱们实事求是地研究,把热爱祖国这条换个写法行不行?把它变成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人不认识我们的五星红旗、国徽、会唱国歌、升旗时面向国旗树立致敬。根据这些表现,再评分。”校长听了以后,说:“可以试试。”接受了,但是比较勉强。在我看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接受起来这么困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到底什么叫热爱祖国。对于这四个字,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它的内涵。一次,我和一个台湾的教育家高振东老先生,一起去讲学,聊天时,我请教他:“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不爱国呢?”老先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把西瓜皮倒在你家炕上,这种行为叫不爱家。倒在马路上了,这种行为叫不爱国。”到底什么叫爱国?起码有三条:爱国之情、爱国之责、爱国之行。

1988年,教育部实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修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央颁发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被称为中央8号文件,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从贯彻实施行为规范切入。这两个文件,在中小学德育的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1994年,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分管教育的德育工作。当时,教育部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二十五条》。文件颁发了3个月以后,李岚清同志召开座谈会,座谈文件学习和贯彻的情况。李岚清拿着一个很厚的稿子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对于当时报告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他讲完后,最后他讲了一件事,这件事我永远也忘不了。国务院总理李鹏出访欧洲时,带着上百人的企业家考察团。这些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在出国前李岚清对于他们进行了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培训,这真是一次高级培训。但是就在这次考察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在这些问题上出了不少的毛病,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说到这,李岚清同志半天没吭声,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露出笑容,还来还是中小学没给他们打好基础的结果。当时,我作为国家教育部专门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干部,理所当然要思考,反复思考,要悟出三条:一、日常的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在人际交往,甚至是国际交往中不是小事情。倘若在国家交往中,表现出不文明举止,人们记住的不一定是那个人,人们记住的是中国的企业家,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企业家尚且如此,国民的素质又会什么样呢?所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声誉,民族的尊严。二、文化教养和行为素质的水准应该是一致的。道德行为素质的水准却是低水平的,这正是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里面,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也是有缺陷的。三、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应在中小学阶段完成。有人做过研究,认为六成学生可以在小学和初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成的学生可以在高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八成的学生可以在中小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可以终身受益。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育人,也可以误人。什么是教育?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我们要很好地认识行为规范贯彻实施的重要性。

三、落实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即一个中心,即做人。两个重点,珍爱自己身体和生命,珍爱自己人格和心灵;尊重别人,包括尊重别人的生命、工作学习生活、民族信仰习惯等等。三个空间,学校、家庭、社会。五个部分: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简朴,孝顺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最后一点是方法,通过日常教育培养训练。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贯彻行为规范,要起始于知,贯彻于行。只要认识清楚深刻,方法得当,我们在培养好公民这点上,一定能达到目的。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从教育的眼光来研究学生。学是学习,生指人生,学生就是指学习人生。人生三件大事:学生的生,是生存,学习生存的技能;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学习生活的知识;第三个含义,生命的意义在哪,怎样让生命增值。

德育涉及的问题非常多,班主任工作也非常多,在实践中需要我们探索。如果能接受、理解,并努力实施,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预祝你们成功。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