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开发与研修 >> 小学语文课程 >> 项目动态 >>高峰:让语文回归本体性教学
详细内容

高峰:让语文回归本体性教学

        尊敬的崔峦先生、玉贵老师,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各位专家,首先让我代表我们玉泉小学2500名老师和学生,对各位莅临本次会议,到我们玉泉,表示真心的感谢!

今天我想用这样一个标题《玉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汇报》,来做一些互动。

我想用三个“为什么”,来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为什么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960年的5月5日,罗荣桓元帅创办了这所小学,至今它也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小学,我们的老师也是非常不错的老师。但是,我们这群人有理想、有追求,我们想建成一所“伟大的学校”,好多人说这个目标和愿景是不是太高?但是,我们的孩子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老师也感觉到,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一个愿景的实现,不是光凭喊一个口号,把它写到墙上去,它需要踏踏实实的落实。于是,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德如玉,智如泉”。这样一个目标要达成的时候,必须要对一个课程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的愿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我们课程的目标。

经过十多年践行的幸福教育模型,现在无论从理论还是到模型,它已经很鲜明的表现出:“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们来设计和建构玉泉课程,才能落实我们的教育目标。

这个课程体系表述为以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为课程目标,沿着“国家课程”校本化,“适性课程”生本化的路径进行实施。我们经过了四年的研究,认为玉泉小学的孩子,要达到“德如玉、智如泉”,光有国家课程还不够,所以我们又添加了适性课程,分为校内、校外两类适性课程体系。我们要达成这些目标,要有策略、路径、办法和技术,没有这些东西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

所以,我们在努力建设一所适应孩子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当中,我们的追求是,让孩子喜欢学校,可能一边要让孩子玩儿,一边让孩子考第一。那么,我们在二者之间怎么平衡、取舍、建构,我想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去年,我们在大兴租了十亩地挖地瓜,2500人,两个小时把这十亩地一会儿就翻了个底朝天。

由于时间是一个定值,要让孩子既学得好,又有时间去玩儿,就必须通过整合课程,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去玩儿,所以,我们必须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我们想,语文课程的结构化与课堂的有效性是相通的,否则不可能谈到它的有效性问题。

可能有人说,我们能不用国家教材吗?我们能开发教材吗?国务院说过,学校可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第二,为什么是玉泉语文?

很多人尝试长时间画一个人面孔的时候都知道,面孔的表情主要来自于嘴角和眼角,这就决定了《蒙娜丽莎》的地位所在。“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这样一封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并且和他生一堆孩子。下面还有一句话,请看背面,那些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想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考好更糟糕的事情。”读了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孩子们说我看到女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我看到了父亲的感情变化由悲到喜。

教美术与教语文有什么不同?学美术的孩子都会从敏感度、现场、角度去欣赏一幅画,但是学语文的不一定都会欣赏一篇文章。

语文有很多种,有多少人善于写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可悲的是,有一个获诺贝尔奖的还不是教出来的,他就是我的老乡莫言先生。

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语文问题在哪?在美国一套用了40年的教材《美国语文读本》中,第一课是什么?它就是教孩子去学元音从a开始,从老师、到猫、到故事,都是从一些小的童谣慢慢切入的。

我们看一下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开明》那套教材,我们看第一课是什么,第二课是什么,第三课是什么。小朋友早,先生早!一会儿再看后面的,再看一下庄俞先生编的教材,第一课《上学去》,第三课《礼仪》,第四课是《教师规则》。

我们会看到,无论是美国的教材还是民国的教材,特别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它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语文本来就是我们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对它进行了切割,这是我们国家的一套教材。第一张图片给了孩子一个绘本的东西,我们会看到,这个图片对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信息量太大?再看一下老师,孩子们说老师好!老师说小朋友们好!孩子刚刚6岁入学,我们究竟要给他们什么?

我们课改14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达到了我们追求的“能说会写”的目标?通过我们这样的对比就会发现,我们总结了今天的语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革?首先,基于对语文教学本身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身,一个是教材多,老师教不完。第二个是,老师不知道能不能教。第三,我们的课程标准对每个学年、学期,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老师不清楚。

我们怎样让每一位女老师都能上好语文课?这些老师,有的是仅仅是这两年刚刚毕业的,还有的是原来老师范毕业的,他们怎样为每一个班的孩子上好课?如果我们都把精力放到打造这些优秀老师身上去的时候,那么其它班级怎么办?

假如我的孩子上学,我赶上了一个名师、一个特级,那我可以说赚大了,我如果赶上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我的孩子就倒霉了。所以,我们办学校不应该这样思考问题,我们想的是让每个老师都能教好语文。

这两年,玉泉小学从课程的结构化开始,做了一个转身,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取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通过课程的结构化实施,建立起一体化、综合性、全方位的语文教学体系,让母语环境适应孩子的成长,所以玉泉语文想取法于课内,更多的内容要取于课外。形成一个标准,重新建构了单元文本,这个单元文本绝不是随便编的,它有一个结构性。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就是玉泉语文的一个特点,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比如我们有一个班的教材,是以水为主题的一个单元,第一篇是一首诗,第二篇是一篇散文,第三篇是一个说明文。但是,当我们去教语文的时候,教语文知识技能的时候,这三篇文章有关系吗?不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老师们没法教,所以我们要重构,重构了这一个单元六篇文章,前两篇、中两篇、后两篇是有相关性的。第一组是为了教,第二组为了学,第三组是为了用,是这样一个思路。

我在想,课堂是老师组织学生用来落实课程标准的时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本生之间对话的舞台。一堂课教和学的过程,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流程,在其间学什么、怎么学就很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材与课堂的教、学、用的结构都是匹配起来的。现在同一节课后,我们问孩子们你学到了什么?他说,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人的动态描写、神态描写的用法。我学会了全神贯注,我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最后那段话很对,因为它鼓励我们要全神贯注做每一件事。

美国的分级阅读这样说,目标是使学生精通阅读并成为终身阅读者。老师们想一下,我们让孩子阅读是干什么?需要我们思考。克强总理提出来“全民阅读”。中国人不善阅读,我想主要就是从我们小学开始。这是美国一批专家经过了40年的加工,他们从题材、文本结构、内容、思想、语言文学、巨大的复杂程度、词汇和印刷特点等,出了这么一套分级的书库,但在中国没有。

我们再看一个,这是前一周美国一个同行到学校做交流的时候跟我们讲的,他说一上午的语文课是这样的,8:20-8:30是语法学习,然后是大声朗读,然后是分享朗读,然后是写作,然后是一个声部的学习。哪一个学校用一上午学语文?我们没有,一节课40分钟,还没上就结束了。大家想一下,孩子们语文的素养不好,不是老师的事儿,是时间不充足。

美国还提出来,听说读写要加两个东西,一个是媒体,一个是发表。语文的课堂,要有这6个要素的目标。媒体就是孩子们看电视、上网,通过这种媒体去读取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发表,每个小朋友只要写一个段、一篇文章,一定要去发表。如果孩子写了篇作文,老师只是批批改改就完了,谁愿意去学作文?我也看过芬兰、瑞典、英国和美国的语文教学,我想我们必须要有个国际化的视角看这种事儿,才能思考我们今天遇到了什么,我们怎么破解这些问题。

以玉泉语文为一个节点,我们会看到各个学科的整合,语文跟数学做了整合,语文与社会做了整合,语文与美术做了整合。在校园,有好玩课程。所以,我们的作文卷子拿出去,在一个区评比的时候,一遇到玉泉的卷子,人家马上就会发现。“哦!这是玉泉的卷子。”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都在写一些好玩课程的事儿。

我们看左边,我们主要是解决了课上阅读与课下阅读的问题,我们有层级阅读的方案、阅读评价等等。昨天我也领着老师看了一下童话阅读。这是以人文为主题编的一套书,让孩子们去读。同时,我们开发了一个层级的阅读课程,我们为什么不叫分级阅读?分级阅读到了我们学校,层级是根据孩子读的书分的,而不是根据多大年龄。

我们要解决:1、读什么?这个书库一定不是专家推荐的,我们调研发现,教育部、教育学会推荐的一些书当中,好多书孩子们没兴趣,这些书要推荐,我们要让孩子去推荐。2、怎么读。3、读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对书进行研究,让孩子到网上去评价,最终一定要有个评价。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读出热闹,还要读出门道”。我们将语文和数学的整合,有数学阅读,有数学数字。还和美术的结合,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让每个孩子都去学毛笔字,条件是不可实现的,就在五年级哪一节美术课,专门让美术老师来教,做这样的整合。

通过纵向的结构和横向的结构,最终就会出现这样的课程模型,我们分别细化到学期的目标,然后我们到单元的文本再到课堂,到了孩子那去。还有一条线,从每个学期的目标到每个学年的标准,一直到课堂教学,老师跟学生要知道我们是不是达成了目标,这也是一个检测的手段。

读书量,我们规定校内、校外1500万字这样的量,我们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还通过我们的学术休假,每个老师每一周要上2-3天的研究课,我们没有示范课,也没有动态课,我们人人上研究课,只要是研究课就一定是有问题的课。

第三,为什么是这样一次研讨活动?

狄尔泰这样认为,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会完全相同,应为生命体验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找到一个支撑点,这就意味着表达使生命体验不同。还有一位心理学家说,意味着在这一鲜明的限定节点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这种易感性。小学的阶段是孩子的关键期,我认为是学语文的关键期。孩子背了什么就是什么,读了好多唐诗宋词元曲,现在只能背头几句话就全忘了,就是小学没有去背。

我们看美国的课程表,8:15-10:25学语文,时间汇总看一下科目,英文950分钟每周,科学250分钟,体育105分钟,其它120分钟,人主要时间在干什么?在学语言、学语文,今天的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孩子应该怎样学语文?

上一周我和我的老师们到了上海附近的一所学校,去看了他们的语文课堂,他们叫一托四,一个语文老师同时给四个班上语文课,这个方式好不好?好!确实是高效课堂。但我也有个疑问,小学的孩子,离开老师的互动,我想这种点拨、提升,还是有欠缺的。

高考语文的分值不断增加,又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什么?玉泉语文是一次“试水之旅”,玉泉语文的方向正确吗?玉泉语文能不能保证考试成绩?玉泉语文能够复制吗?

昨天老师们也在问,你们这样教了,孩子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到哪去了?其实一篇文章我们读完以后,其实你不用跟孩子们说,孩子们也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你不用讲,而现在我们讲这个人这么好、那么好、那么感动人。我昨天讲一个故事,一位老师说孩子读这个文章都感动哭了,以为这个文章有多感动,老师就问他因为什么哭了?“老师我确实读够了!”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李振村:刚才高校长讲了玉泉小学学生、师资的情况,讲了美国的语文教材,似乎《玉泉语文》是从这些起点出发的。是的,是从这些起点出发的,但是我同事认为,一所学校的课程改革起点,就在校长那里,因为这个校长是这个学校的总设计师,是这个学校的总领路人,《玉泉语文》改革的起点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又在高峰校长那里。

所以说,我们如果真正对《玉泉语文》感兴趣,真的要研究《玉泉语文》,我们就不得不研究一下高校长的成长历程。高校长和那位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样,出生在同一片大地,同样没有受过小学教育,小时候追着兔子满地跑,成了他一生用之不完的财富。

童年是一个游戏的时代,一个孩子缺少了游戏一生都是有欠缺的,所以《玉泉语文》的一个起点,就是它的领路人高校长那段乡村生活,因为这段乡村生活让高校长认识到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高校长没有上小学,不意味着他没有学习,他通过什么学习?乡村那些老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这样一些民间文学,为童年的高峰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这就是他精神的底子,这使高峰知道了还有另外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那就是不用听老师讲语法,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语文的素养。

高校长上大学以后,他疯狂的迷恋上了写作,如痴如醉,结果他居然还成了山东作家学会会员,这让高峰知道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热爱更加强大的力量。高峰当了校长以后,也有到国外考察的机会。在国外,他看到了国外的语文教学现状,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努力地学习英文,操着他的高密英文向外教请教,于是他又有了国际视野。

就是在这样的乡土生活、民间文学、兴趣热爱、国际视野的一种多元组合下,我们看到了今天的高峰校长。高校长有了这样的视野,于是我们看到了《玉泉语文》格外的强调大量的阅读,规定小学六年读够1500万字,让人大吃一惊,我们学校也对孩子定了一个阅读量,对接上海的标准1000万字,但高校长定了1500万字。第二,高校长认识到孩子童年那种玩耍和游戏多么重要,学校玩儿的东西特别特别多,这真的是非常非常好。

当然,在《玉泉语文》这样一个本土语文母语元素里,融入了大量国际课程元素,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课程研发方面,国外还是走在前面的,包括对语文学习的研究,精细到什么程度?用眼动仪扫描孩子的阅读,他们的研究非常精细和科学,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些元素,都在《玉泉语文》中有所体现。

昨天大家听的课,我不建议也不主张通过一节或两节课判断一个课程,这么一节两节课根本没办法展示这个课程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此感受一下孩子的状态,而不能做出一个课程的判断,真正要研究《玉泉语文》的课程,要系统看它的教材,听高校长的介绍,系统的跟老师们对话,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每个老师不是模仿《玉泉语文》课程,而是在他的启发下创造属于自己的课程,每个老师都很棒。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