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开发与研修 >> 小学语文课程 >> 项目动态 >>霍懋征:阅读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
详细内容

霍懋征:阅读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

我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贯彻启发式原则。究竟什么是“启发式”呢?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探讨,至今大家对启发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毛主席在1929年提出的十大《教授法》中,第一条就是:“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可见他很重视启发式。我这里主要谈自己对启发式精神实质的体会,以及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贯彻启发式原则的。

一、启发式原则的精神

我理解启发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宜生搬硬套,僵死不变。(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统一起来,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启发诱导,促进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教是为了学,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由此看来,教的成分应该由多到少,从扶到放;自学的成分要逐渐增多,以至完全独立自学。如果光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必然无法达到教和学的统一。(三)启发式教学,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但不是唯一的外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内因,内因是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虽是外因,但不是一般的外因,而是起主导作用的外因。因此,作为教师就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笨,埋怨学生不动脑筋、启而不发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善于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打开儿童智慧之闸,并为他们的智能发展搭桥、铺路;引导他们方向明确、思维对路;通过学生自己艰苦的脑力劳动,并享受到劳动后丰收的喜悦。从语文教学活动看,老师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智能发展的潜力,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看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高低。

二、对我国古人启发式精神的探讨,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什么叫“启”呢?即“开其意”。什么叫“发”呢?即“达其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颜观色,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善于调查研究。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悱,注意力集中,凝神深思,但是思路又不通。比如,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词,让学生再换一个类似的词,他们一时想不出来,老师让学生再想想,或者稍加提示,学生马上领悟了,即意开词达,这就是启发。但是孔子是等待学生有了愤悱,才进行启发,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教育理论大大地提高,孩子们眼界开阔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发展,我们做老师的就不能等待学生愤悱,而是要用积极的方法,去为他们创造愤悱。创造一个愤悱,进行一次启发,学生恍然大悟,再创造一个愤悱,再进行一次启发,学生再恍然大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不断达到新的境界。对古人经验不是照搬,而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向朝鲜人民告别时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呢?”学生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他们说是对小金花说的;再读下面一段,学生说是对大嫂说的。我说到底对谁说的呢?学生只能说出阿妈妮、小金花、大嫂三个人。我进一步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么几个人呢?”学生思路活跃了,他们说:这句话是送别时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有的学生说:也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时学生的认识显然上升了一步。我又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大家边读边想:“阿妈妮、小金花、大嫂,她们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先让学生读或说朝鲜人民救护志愿军,支援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学生情感激动。这时再问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学生思维积极。有的说:“阿妈妮为了给志愿军送打糕,冒着炮火硝烟来到阵地上,自己却昏倒在路旁;为了救出志愿军伤员,她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这是血的友谊。”有的说:“大嫂为了给志愿军采金达莱花,被炸倒在血泊里,失去了双腿,这也是血的友谊。”……我紧接着又问:“那么志愿军战士在朝鲜的领土上洒遍了自己的鲜血,像罗盛教、邱少云……,这是什么友谊呢?”学生们激动地说:“血的友谊。”“那么‘再见了,亲人!’虽然是一句亲人之间告别的话,但是充分表达了中朝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友谊?”学生马上认识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这就启发了学生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并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道理,即从分析综合中作出判断和概括。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就可以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补充知识,唤起联想,启发想象,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我在教学中经常抓住时机补充一些知识,唤起学生的联想,或背诵有关的诗歌、谚语、成语,或讲个典故,或欣赏名画,或观察自然等,以扩大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和意境的理解。比如教《月光曲》一课时,我让音乐课老师演奏了《月光曲》,并简单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当讲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二首曲子时,学生们强调他同情劳动人民,觉得盲姑娘可怜。这说明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我补充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典故,这样既补充了知识,又唤起了学生想象,为学生理解难点搭桥铺路。故事刚讲完,许多学生举手争着发言。在讲到“月光洒进茅屋,……像罩上了一层银色的白纱”时,我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还背诵了“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栏杆水接天”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学生想象创作《月光曲》的情景。又如,教《纪昌学射》一课时,我让学生背诵了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谚语,还补充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几个小故事。这样,不仅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扩大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发展了思维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了阅读的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设计一些启发性的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智能。

这种课堂练习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时口头,有时书面,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灵活掌握;内容的深浅,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来定。如,我教《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文章的写作特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表达中心思想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么三个课堂练习:

第一,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上标点符号。我摘了书上几组对话,一组是提示语在前的,一组是提示语在后的,一组是提示语在中间的,还有一组是省略提示语的。让学生给四组对话加上标点,并读出语气来。

第二,我说一个陈述句,让学生使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先说一组对话,再是两组、三组对话。先让学生口头叙述,再整理成书面的练习,这样增加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三,练习仿作。书上的题目是《陶罐和铁罐》,我出了《红花和菊花》的题目,并给他们写了开头,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形式来写。提示学生要写出红花的高傲自满,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处处看不起菊花,最后像铁罐一样,以失败告终。文章要突出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的中心思想。学生对这样的练习很感兴趣,都写出了一篇较好的文章。

又如,教《林海》一课时,第一大段,我引导学生作了概括,并用精炼的语言板书。第二大段,我引导学生半独立概括,并按第一段思路板书。第三大段让学生讨论,并独立概括板书。这就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此外,我很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体会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其根本点是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核心是一个“思”字,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勤思、善思,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前进,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绝不能把学生看成静止不变的容器,老师凭主观愿望灌注,其结果必定使学生学得死,想得少。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消极、停滞不前。总之,启发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