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海:我们不要讲理论的课改,要讲实践的课改
什么是校长?校长就是有思想的包工头。你是干活的,是把教育的蓝图变成教育的大厦的。这个定位不能变,变了就不是校长了,现在我们不缺理论,缺的是把理论变成行动的这样一批人。今天,我跟大家交流四个问题:
1.我们讲来讲去的课改,是只有一个课改还是有好几个课改?我们现在讲的课改,到底是不是学校的课改?到底是不是实践的课改?
2.对校长而言,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关于课改的主要任务,我们怎么去做?
4.我想提醒大家,技术对课改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所讲的课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课改?
课改人人都在说,而且我们已经搞了四五年了。但是,多数学校的多数教师的多数家常课里有没有课改呢?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课改,是少数的老师在少数的公开课大奖赛里的课改,但现在多数家常课是什么状况?其实还是从头到尾讲到底的课堂。家常课没有课改,原因非常复杂。我反复思索,得出了一个结论:课改不只一个。大家都讲的课改是理论的课改,是国家的课改,不是实践的课改,也不是学校的课改。理论的课改是完美的,一个学校的课改能完美吗?国家的课改是全局的、方向的、长期的,一个学校能完成国家的课改吗?所以,我们讲的课改就不对了。我提出了实践的、学校的课改,它是一定要小于国家的课改的,小于理论的课改的。有人说,课改就是不会上课的人培训会上课的人,把会上课的人培训成不会上课的人。这句话很恶毒的,但也基本反映现状。于是,很多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就说,听了你们的报告很激动,回去后依然没有办法行动。专家们,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们怎么做?其实,这是个无理的要求,因为理论工作者从来不研究怎么做的。怎么做一定不是理论解决的问题。但理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它是解决方向的,你不能说你不能做,就说这个理论是错的。比如共产主义,现在能做吗?肯定不能做,那共产主义对吗?是对的。邓小平是很伟大的,他搞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政策不是最好、师资不是最好,这时需要改革。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讲理论的课改,要讲实践的课改。
我跟大家分享个小故事:浙江农学院有个教授写了一本小册子,就是教竹农怎么培育竹荪。竹农们按照小册子所写去培育竹荪,结果都发财了,有的赚了几十万,有的赚了几百万。竹农们很高兴,而教授觉得自己卖基本小册子很寒酸,不能赚到钱。他就一气之下也拿着小册子去种了,结果亏了几十万。竹农们拿着小册子培育竹荪赚了几十万,写书的人按照自己写的东西去培育,结果缺赔钱了。所以,理论和实践不是同一件事,理论中做的事情和我们实践中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不要相互埋怨,不要相互责怪。我们学习理论是为了明确方向,不是成为理论家。理论家到学校来,不是为了成为实践家。今天讲话的两位校长都很有思想,都很有成就,讲出来的东西也很符合自己。
国家课改的方案里面有六大任务,主要的都不是你们做的,而是需要国家做的。其中第五项任务——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十五年课改,到现在都没有建立。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你现在做的是什么课改。有人问,什么是实践的课改?很简单,就是解决问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就是改革。没有相同的改革,因为每个学校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一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时机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统一的课改。一个新大学生到学校去上课,你去教他什么?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新大学生就是准备好了都不一定能讲清楚,你现在跟他说“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一定是生成性的,生成性的问题,他都没有准备过就更讲不清楚了,这个课堂不就乱了吗?所以,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践的课改有几个特征:1.针对性;2.阶段性。从口号讲,先是“讲练结合”,然后是“讲想练结合”,接着是“学讲想练结合”,我们学校课改30年就这些口号。真实的改革就是校长“找死”,不是校长讲一句话,老师们就能实施的,这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口号越来越难,我是听不懂的,理论研究的越远越好,但实践工作不可能这样做。
到底怎么解决问题?第一就是,看准方向,像理论家学习,理论家对方向的判断,比我们水平高。第二就是,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形成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要点: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发现经验、推广经验、创新经验。即墨二十八中李志刚校长能找出“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不是偶然的。闸北八中没有一条措施是从专家报告中得来的,全部是从老师中找出来的,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符合改革逻辑的。我对现在的课改有一些不同意见,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意见就是,现在我们课改里面讲的很多都是用外国的经验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条路是一定走不通的。我们要解决的是中国的课改,它的途径一定是从中国的教育实践当中寻找出来的。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老师的经验,不缺乏经验,缺乏的是发现经验的眼睛,有问题一定就有经验。所以,现在一些青年校长不要去找新的东西来,一定要跟老师交流,到课堂里跟学生交流,你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当然,它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经验,但它是一个先进的因素,这是符合认识论的。我不反对到美国去看、去找,但如果没有在自己的教师中找,就不要出去。好的经验在优秀教师当中,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解决中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定是在教师的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不是偶然的,是因为李志刚校长深入教育教学。
第二个问题:对校长而言,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任务是两个:第一,校本课程的建设,第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也就是课堂建设。
第三个问题:关于课改的主要任务,我们怎么去做?
这两件事到底怎么做?第一,“课程教材教法”三个词是连到一起的,现在奇怪的是只讲课程不讲教材教法。第二,优先解决课堂建设,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为70%的课程是国家课程。这个课程搞不好,是没有时间搞校本课程的。我对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是有不同看法的,我认为下面的说法可能更符合实际——必修、选修、社团;第三,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你要先想一想国家课程存在什么问题,你才能去补充。问题没有研究透,你再乱补,就把国家课程的错误扩大。我认为我们的国家课程有五大问题:学科有余,综合不做;知识有余,动手不做;数理有余,人文不做;选择有余,拓展不做;拔尖有余,基础不做。你要对着这些问题,去设立校本课程。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我有三条建议:一,明确课堂改革的重点,用两句话概括是两个单一到两个多元,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单一方式到多元方式;二,要找到操作点,没有操作性的理念不是我们校长的理念,那是教授的理念;三,一定要形成模型,全员参与。现在对模型的争论很大,有一部分专家也是反对模型的。但没有模型,老师是没有办法操作的,这个模型既可以是一种标准,也可以是一个过程。赞成你的理论,但不一定能把你的理论变成系统的实践操作。我们学校现在建立了三个模型,管理上也在不断建立模型,模型是标准又是流程。
第四个问题:技术对课改的影响
我们学校在2013年启动了一个新的改革,我们把它称为闸北八中的二次革命,叫做“增加科技含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两个技术:一是引入IPED作为移动学习终端,第二个是引入DIS的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这是我的一个师傅发明的,也是一种传感器,现在所有的自动化都是跟传感器相连的。DIS也是传感器与电脑的结合,IPED是计算机与学习的一种结合。现在我们全校已经实现了每人一台IPED,都是孩子带来的,而且我在有30%农民工子弟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些。对于技术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普遍抵制,很多老师认为是公开课上给领导看的,所以普遍不相信。其实,所有的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提高效益。如果真的能够提高效益,教师是愿意用的。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一句话,技术会使理念和行为同步发生变化,来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