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涵共建与发展 >> 文化立体构建 >>育人模式创新,学校何为
详细内容

育人模式创新,学校何为

近日,第三届全国教育家成长高端论坛在北京国子监举办。论坛聚焦如何唤醒教师的激情,如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推动学生走向社会,真正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本期,特意整理部分校长及教育研究专家的发言,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育人模式需整体建构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 袁振国

  近10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对这些变化,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那么,教育如何作出变革,学校该如何应对?

教学要从被动走向主动。现在,学生已经由过去的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仍停留在过去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以前不管教师的课讲得好不好,学生都认真地听,细心地接受。现在,学生成为演员,对教师授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记得一次到美国参观访问一所为当地外国使馆子女开设的特殊学校,一个教师发给我们一张课程表,原来这是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节世界历史课,但班上27个孩子来自25个国家,这样的世界历史怎么讲?这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也十分担心:这样的历史课对教师的挑战是否太大了?如果是我们,真的很难解决。

到了课堂,我们才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教师根本不讲,每个学生用10分钟讲述自己的国家。用10分钟怎么把一个国家讲清楚?我们听下来以后才发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引导作用淋漓尽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清晰。他们根据事物本身的结构和要素确定了叙述结构,在最短的时间把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和全貌讲述出来,让大家有了整体印象。至今,我仍记得他们从政治、经济、自然、人口、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讲述的内容。走出课堂时,我在想: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都是自己讲,讲到中学、大学;相比之下,另外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直都坐在那里听别人讲。十几年下来,学生的水平能一样吗?

课程要从大一统走向选择性。课程是学校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从根本上讲,课程要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正如超市的发明、自助餐的产生,都是因为它们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被人们所钟爱。目前,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然而,国家课程已经占到课程总量的80%以上,改革的重点恰恰在于如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从过于集中的大一统方式转到高度的可选择性上来。如何通过弹性课程、选修课、走班制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是目前必须及时调整的。

评价要从单一走向多元。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现在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如果问孩子的表现,大家还是习惯于讲学习排名。如果再细问一下,孩子什么方面是最棒的?他最喜欢什么?他的最大潜力是什么?可能教师都说不清楚,家长也未必能答出来。如果一个人全部的生命被考试成绩排名所遮蔽,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多元的评价体系必须尽快建立起来。只有这样,孩子们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学校的学习,其才华、个性更加发扬光大,变得更加富有个性,而不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课外活动从学科延伸走向真正的社会。成功的人士、生活幸福的人、生活质量高的人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有一个概念叫情商,科学的表达是社会成熟度。它包括对社会的认知、社会责任感、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等。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很好的感知,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学校生活在人的生命生活中是非常宝贵的一段时光,但这段生活主要还是围绕教室、班级、课堂展开的,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社会。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要想真切地了解社会,最好的载体是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不只是学科的延伸,尽管我们有理论小组、兴趣小组,如航模、机器人等,但这不是真正的社会活动。我们要把社会情景、社会矛盾、社会样态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学生自己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丰富组织社团的经验,学会揣摩他人的兴趣点、制定社团规则、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一个人的谋划能力、运筹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些活动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都没关系,失败了可以再来一次。如果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做,做到中学、大学毕业,一生能够组织十多个社团活动,当他走上社会的时候,还怕他不成熟吗?所以要重视社团活动。

面对社会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从被动走向主动,课程从大一统走向选择性,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课外活动从学科的延伸走向真正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应对社会变化的挑战。

 

推动学生融入社会

□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杨振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传递和传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一是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今天,我们将知识的传授做得很到位,但是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却进展缓慢。怎样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唯有将学生置于社会,在社会中放飞学生,推动学生自我管理和成长,使他们未来成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

我们学校开设了200多门课程,拥有学生社团78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社会化管理的社团,这类社团在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我们仍然觉得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不高。因为,他们常常考虑是否能够在大学毕业后适应未来生活,是否能成为合格的公民,而忽略了高中教育还有一个价值,就是学生能够获得自由个性的精神成长。

高中生的特点是,好学生都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非常强,实际上他们眼高手低,对社会缺少必要的了解,且常常以所谓的成绩优秀代替所有的不足。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缺少明确的目标,缺少对社会的了解,社会认识不足。只有将他们放到社会去检测、锤打,他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融入社会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让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而且这种社会适应性一定是两个方面的适应:精神的成长和内心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有效融合;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个人社会责任。

我们要推进学生融入社会,实现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统一,实现由教师指导与管理的高中生活向自我规划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过渡,这是中学教育的功能。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学校在高中阶段要求每个学生参加5次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高一高二寒暑假4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全校停课两周,学生统一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参与职业体验。具体分为5个阶段:行业初步认知阶段,行业选择与初次体验阶段,比较调整与再体验阶段,贴近现实深入体验阶段,实践延伸巩固确认阶段。

初步认知阶段。学校请了三方面的人,先是各行业的领袖级人物、泰斗级人物和劳动模范讲述自己的职业,接着是大学教授或者学校的教师谈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最后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请国内外人力资源领域的专家进校指导。

行业选择与初次体验阶段。学生要完成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成长记录表,共10个量表,包括职业倾向性心理测试、自我评估等,并且清晰表述选择心仪职业的理由,这个阶段学生至少要体验两个星期以上。

比较调整与再体验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到自己选择的行业体验职业特点,比如带有意学医的学生到医院,体验做医生的苦乐,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职业选择。同时,学生组成小组,模拟职场,在讨论中进一步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

深入体验阶段。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与相关人员访谈、交流,最后观察实战状态。

巩固确认阶段。由学生自己选择到心仪的单位或同行业单位,再次体验后,学生的职业目标基本可以确定,至少清楚自己是什么状态,距离优秀的从业者有哪些差距。这样,学生就能确定人生的发展目标和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变化:能够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社会服务意识增强,自我规划能力提高。上海市面向全市学生每年评选20个未来小小科学家、未来希望科技之星,学校年年有学生入选,创新成果越来越多。

举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聚焦与社会体验等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但收益是巨大的,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回归与聚焦教育的本质。同时,我想说,井底之蛙培育不出翱翔太空的苍鹰,一个教师如果视野不宽广,也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的同时,我们更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了解大千世界的美好。只有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前瞻的思考,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唤醒教师心中沉睡的巨人

□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 王 欢

集团化办学后,史家小学变成史家集团,它不是史家小学的扩大化概念,而是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育人创新该如何去做?我们的核心战略是实施种子计划,但最重要的是培育孩子这颗种子。在小学阶段,我们让这颗种子尽可能具有生命能量、尽可能可持续发展,今后不管多少年都能在各种环境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栋梁之才。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培育好孩子这颗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怎么管理教师?我们所做的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自觉,提倡做领袖型教师,唤醒一大批可以成为教师领袖的“沉睡的巨人”,让他们成为改革的排头兵。同时,通过教师赋权、强化教师的专业影响力和学术领导力,确保各项改革在集团各校区顺利推进。

校长往往被称为英雄式人物,其实校长真不是英雄,而是要成为英雄的制造者。因此,发现和培育教师领袖,赋权于教师,应该成为校长的首要任务。我们具体是这样做的:

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我们将史家集团各级骨干教师以及在某一领域有较高专业影响力的教师视作学校的教师领袖,集团为其搭建各级各类专业成长舞台,比如创设刊物、书籍等学术发表平台,不断扩大其专业影响力。

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集团共有20多个名师工作室,同时对各工作室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充分发挥领袖教师的引领作用。这些领袖教师拥有许多自主权,在外部赋予权力的基础上,重要的是用一种职业自觉的态度,突破原有的工作经验限制,在反思自我与突破中获得专业自主发展。

赋予教师专业决策权。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对有关教育、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业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事务,由教师进行专业决策、自主管理,避免行政权力包办。

目前,我们正筹划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史家学院,为更多的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

另外就是增能,为教师注入新的动力源。为此,我们组织开展多种培训,包括脱产培训,同时为每个工作室的名师配一名5年工作经验以下的青年助手,使整个集团的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互为领袖、互为追随者。

时,学校与国家博物馆进行战略合作,为全体教师开展人文培训;邀请名人进校园,主题为“从成功中反思成长的核心要素”,带领教师职业化思考问题;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师专题培训,等等。一系列培训项目的推进,逐渐使教师能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改进,从而以一种更加专业、不可替代的身份参与到改革中,进而获得专业身份认同与集团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开设了许多课程,尽可能呈现特色化和职业化,让教师在变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空间,在发展中汲取能量,由教育综合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变革者转变。

 

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

□ 重庆市万盛小学校长 吴 薇

现在,许多学校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参与其中,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但是,孩子们需要的只是这些吗?我们发现,许多孩子承受不了教师点滴的批评,无法忍受同伴丁点的漠视,三年级的孩子不会扫地,四年级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五六年级的孩子不会削水果,这样的孩子是时代需要的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于是,我们学校开展了“四破四立”实践教育新探索。

破知识填鸭,立技能训练。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今天的课程强技能培养,在课改专家的指导下,学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进行思考、互动交流、展示精彩,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还开设烹饪、编织、旅行设计等生活劳动课程,定期开展“自理自力我能行”生活技能主题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理书包、擦座椅、包汤圆等体验活动,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破课堂束缚,立社会实践。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而是将学校教育引向社会。从1998年开始,学校一直致力于环境教育,创设许多独具创意的活动,如红领巾绿色行动、低碳行动等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实地调研、废旧回收、环保宣传等活动,使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亲近自然增见识,每年春天,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年级快乐踏青、二年级气象观测、三年级调查污水处理,每个年级均有固定的活动课程。重要时节强体验,清明追思、感恩母亲节、重阳敬长辈,孩子们在系列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体验了快乐。

破家校全庇佑,立自护自救。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总是受到最悉心的保护。但是,家长和教师不可能永远保护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救互救更加重要。于是,学校在传递自救互救知识的同时,还不定期开展情景演练,让自救互救的方法入脑入心,让孩子们面对问题时能从容应对、自我保护。

破娇子培养,立品格磨炼。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们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教室内外的环境清洁工作由孩子承担,许多家长开始很不理解,但是看到孩子的成长后,他们放心了,因为孩子学会了担当责任。学校还坚持每年组织4—6年级学生开展远足、采茶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以徒步拉练活动为例,根据年级不同,有的学生甚至要走两个半小时,徒步之后还要进行水土保持调查,这也是学校传统的社会活动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团队协作,孩子们在活动中既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又增强了团队的协作,更磨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学校与家长形成了教育合力,助力孩子成长为健康、阳光的社会人。(本文刊登于中国教师报2015年10月7日第586期第12版)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