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策划与推广 >> 权威媒体报道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详细内容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观点一:任何教育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初级阶段贫富不均,甚至扩大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竞争,传导到教育竞争。

观点二:中国深陷八大困境:

1、“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学而优则仕”明显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还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功利主义、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 

2、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君子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是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技术掌握在劳动人民的手里,但君子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伦理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不去总结这些技术,一旦掌握技术的工匠过世,其技术也就终结,不能流传于后世。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不能不说与这种轻视技术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有关。

3、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攀比是教育竞争的推手,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在哪里?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吗?现在许多家长把“起跑线”设到幼儿园,甚至更早。但是儿童成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损害他的成长。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家长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线”,就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与别的家庭攀比。

4、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社会用人制度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不是考查应聘人的能力,而是看他的学历。因此,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5、评价考试制度的指挥棒:评价考试制度是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恢复高考(精品课)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30多年来,它的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正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首先,一次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考定终身”使得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而遗恨终生;其次,它对教育起到制约作用,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学习束缚在应对考试的轨道上;最后,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而各省录取的分数线又不同,易造成地区间的不公平。随着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应运而生。

6、升学率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各地政府都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不少地方政府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有的重点学校高考成绩不如往年,校长立马就会调离岗位。“应试教育”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7、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教育改革:有人说,“文革”十年贻误了一代人,少培养了几百万专门人才。其实何止一代人。从思想品德、心理状态来讲,“文革”的影响几代人都难以消失。社会诚信的缺失就是“文革”最严重的后遗症。“文革”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了,人际关系宽松了,但人们至今心有余悸。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造假制假成风,社会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风气严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之深是难以估量的,再加上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讲人情,讲互相照应,使得教育改革特别是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步履艰难。国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搬到中国就行不通。

8、教育培训机构与教辅材料的推波助澜:教育的竞争导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辅导材料、学习辅导材料乱象丛生。不少不法商贩看准了教育领域内的商机,知道家长不惜为孩子花钱,办起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家长也趋之若鹜,辅导材料买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习题都让孩子做一遍,生怕遗漏了什么。结果苦了孩子,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

观点三:教育自身无论从认识还从体制制度来看,均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对教育本质缺乏真正可靠的认识,应回归到以人为本,儿童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二是对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存在重大偏差。三是教育制度设计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四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应以促进公平为取向,调整学校发展方向。五是学校评价制度单一,要彻底改变唯分数论环境和氛围。六是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应倡导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

观点四:素质教育之名约定俗成,尽管仍有不少争议,不希望再作无谓的争论,而是要有更多的实践探索。要倡导四个原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课堂教学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动,教师最为关键。

本文来源:在路上_梦想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