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开发与研修 >> 小学语文课程 >> 项目动态 >>小语名师:要舍得把讲台让出来
详细内容

小语名师:要舍得把讲台让出来

小语名师之名多在于他们能口吐莲花笔蕴玑珠,教学过程预设掌控得如行云流水,传授机巧铺陈拿捏得恰到好处。人,多有表现欲。让一位能说会道、满腹经纶又表现欲极强的名师闭上嘴巴,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学生“学得精彩”与教师“讲得过瘾”哪个更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明白“课堂到底是谁的”,何为“学生是主体”,教师该怎样去“主导”。

华南师大的 郭思乐教授把传统的囿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模式称为“师本教育”。“师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被动者和静默者。而新课改理念是提倡以“生”为本的,或者说是“生本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判断一节课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生本”还是“师本”。

“师本”的特征是“操控”,教师完全掌握课堂的进度与知识的迁移,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缺失了“话语权”和“选择权”。具体表现为,教师依据多年的经验积累,按照教材内容和预设的进度,以师为中心向前推进,要求学生服从并配合,将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记忆中。结果往往是学生疲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这种接受式教学一旦形成习惯,学生的头脑便成了一个空洞的容器,不再有自我意识和提问的欲望。叶澜教授为此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

“生本”的特征是“自主”,教师作为“条件”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学生依赖小组合作,先自学,再对学,后群学。“生本”的课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自己的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设定学习活动,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学习目的。“生本教育”走出了被支配、被控制的困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皈依于“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山不容二虎。同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了,教师就不能自作主张,包办代替,更不能机械地把知识之馍咬碎嚼烂后硬喂到学生嘴里。教育即人学,而非知识的堆积与转移,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这种灵魂和精神交流,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平等的情怀。学生既然是和教师一样是“人”,那么他就有自己的情感、自尊和价值判断,他们一样有着被尊重和理解的精神需求。

好教师不会替学生学习,而是抓住时机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皮亚杰还说:“把一样东西教给人家,有时是剥夺那个人自己发现那东西的机会。”笔者在处理《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三(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只字不讲,让学生充分议论,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我亮出纸板(用毛笔将诗写于硬纸板):黑暗现实潜不满,虚构桃源寄心愿。煞有介事前后寻,似真实幻人皆羡。学生早已在《公牛挤奶》中领略了“煞有介事”的无穷奥妙,再明白了写作中的“虚构”是怎么回事——仿佛窥见了文学艺术的真谛一般,惊羡不已。

好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或者说要将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提到:教师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总是处于“问题意识”之中,处于惊异、激奋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且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解释生活,从而激发起“知识主宰者之感”,还要在智力生活中,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其中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感受到成功的愉快。

谁都希望自己是主角,然而课堂的聚焦处总是有限的,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与“发现”,教师就必须退让。名师也不能依仗着自己的“驾驭”能力,为所欲为。教师可以做“导演”,演员必须是学生。再有名的“导演”也没有亲自披挂上阵的,精彩的“好戏”往往来自于现场的生成。那些亲自披挂上阵的名师再怎么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如若将学生置于“旁观者”的位置,那么,这样的课堂“精彩是教师的,学生什么也没有”。

诚然,作为公开课而言,真若把讲台让给学生,许多教师不甘心当幕后英雄。而名师们数十年修炼而成的如簧巧嘴,更是会欲罢还休,何况,名师们有许多教学智慧想与观摩的老师分享,有许多独门绝技想在聚焦灯下大显身手,还有满身的“语文味”想赏赐给淡如白开水的学生……所以,想让小语名师们退位,少讲点,很难!(作者:梁恕俭)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