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研系统构建 >> 学术交流研修 >>麻将中的学习理论
详细内容

麻将中的学习理论

李炳亭经常用打麻将的例子来阐述高效课堂理论,最经典的段子:“一个70岁的农村的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想学会打麻将怎么办?如果这个问题交给学校,教师首先教认字,并且从BPMF开始,有了语文课,然后还得给老太太开数学课,从1+1=2开始,我们校长还得赤膊上阵给老太太开专业课,比如什么叫卡张,什么叫自摸,什么叫开杠,我们还得从北京上海请专家给老太太做讲座,麻将技法50讲,完了还得安排老太太4个月的实习,一搞就是4年本科,老太太还没毕业——死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想让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学会打麻将其实很简单,往往只需要一个下午,给老太太找上3个老头陪她打一下午——会了。”

从教育学意义上讲,老太太要学会打麻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她想打;第二,得准许打麻将“发生”在老太太身上;第三,为老太太创设情境。

第一个最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一旦老太太属于“被动”学习,她会找出许多借口溜走。学生之所以“厌学、逃学”,根源就在于强迫,强迫是不可能有真正学习发生的,死记硬背、机械灌输是最低级的学习。

第二个也很重要,“在经历中提高”需要耐心,更需要在不断的体验中超越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她慢慢在经历中感悟、提升,从失败中找出规律,从胜利中找到快乐,学习的过程即体验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即认知、成长的过程。

第三个仍然重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麻将三缺一不好玩,学习离开了“组织”和“同伴”也低效。打麻将告诉我们——分组,即四人一组,组内竞争,组与组之间相对独立。打麻将还告诉我们,要重视课堂“反馈”——局一清,犯了错误就要付出“代价”,以“钱”促进,从而不断提升“技艺”。

麻将中的学习理论不止这些。

同样是打麻将,如果放在教室里,惯常“指点江山”的教师命令张三同学打八饼,李四同学出五条……会是什么效果?打麻将的乐趣来自于“自主”——人,都有发号施令的指挥欲,麻将牌就像千军万马,而打麻将的人,俨然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变化,充满希望的赌注,扣人心弦的期待……打麻将就有了挑灯鏖战的劲头。

如果想让学习如打麻将一般具有吸引力,不妨研究借鉴“搓麻”心理。

一、小睹怡情。如果打麻将没有一点彩头——输赢无所谓——点炮时心不惊,胡牌时也不喜,那样打麻将索然无味。同理,学习如果没有评价、反馈,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不清楚学知识有啥用,他还爱学吗?

二、憧憬未来。麻将牌无大小之分,在你眼里的废物是他渴求的宝贝。四方城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输家;既有“杠后花”的走运,也有“抢先胡”的倒霉;概率均等,机会公平,有许多不确定性……麻将的诱人之处在于时时充满希望。学习呢?有没有将学习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没有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欣喜,学生有没有对课堂的期待,对咸鱼翻身的垂涎,对过关斩将的憧憬……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就像打麻将时没有了任何希望。

三、研究艺术。生活的艺术不在于能打一手好牌,而在于怎样将一手烂牌打好。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学会因势利导。因麻将终盘的不可知性,时输时赢,暗藏玄机,有规律可循,又不完全按规律发展,这正是艺术的特征。道可道,非常道,研究它,里面有无穷乐趣。由麻将再联系到学习——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学生可以从探究性学习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学生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研究麻将心理,可以琢磨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一般分三种:推力、拉力和压力。压力不是以人为本,抛开不谈;作为主体学习愿望的推力,实质上是主体的一种学习需要;作为对主体的学习活动具有吸引作用的拉力,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期待。麻将成为许多人的“需要”并让许多人“期待”,学习是不是也可以呢?

继续研究。(梁恕俭)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