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涵共建与发展 >> 学校课改突围 >>高效课堂:一种完整的教育
详细内容

高效课堂:一种完整的教育

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教育流派,更不是“讲学家”们批评的“高效的课堂”,它立足“人学”,回归“自性”,从“心”出发,反求诸己,既注重成长过程,更注重终极目标,是一种完整的而非功利性、碎片化的教育。

我们为什么以高效课堂命名?高效课堂之所以以课堂命名,是因为十分重视“课堂”之于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恰恰是“教育”与“教学”相遇和合的地方,是育人的“子宫”,是“国家的雏形”,是“德化启蒙”、“转知成智”的佛陀的鹿野苑,“课堂创造人”,离开了课堂,一切关于教育的畅想和努力,终将白费。而“高效”二字,体现的不仅是课堂的效益,也隐含了上述一切目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益。高效课堂的出现,实现了新课改的意图,也让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可能。是高效非高效则名为高效,是课堂非课堂则名为课堂,是高效课堂非高效课堂则名为高效课堂。总之,高效课堂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而且它还讲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中国,让中国梦和大同世界的实现变成为现实。

高效课堂回应了三大问题,一是教育的主体是“人”,二是教育的路径是“觉”,三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智”。

一、高效课堂的三大体系。教育是让人立起来,前提必然是既不让教师跪着教书,更不让学生跪着学习。跪着是应试教育留给中国教师的斯德哥尔摩征,更是一种心灵创伤。高效课堂有三大体系组成,一是“人学体系”,二是“心学体系”,三是“教学体系”。教育的本质是人学,也就是从人出发,接纳人、尊重人、唤醒人,人学的目标是使人转凡成圣;人学的本质是心学,心学的目标是使人明心见性;人学与心学转化成为教学行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转知成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修心、强志、练胆、开智的过程。

二、教育的主体是“人”。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人、解放人、利用人、发展人。主张“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学,成长的最佳方式是自觉”。人,一撇一捺相互支持,一撇即目标,一捺即路径,此谓一阴一阳。人必须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在自利利他中走向智慧,此谓“大人”者也。

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由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智慈双运组成。人学的三大智慧,爱是最高的师德,兴趣是最好的教学,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堂。人学教育主张从“师本”出发善待教师,让教师“笑着生长”,从改造教师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教师的人生观、教育观、教学观、价值观,高效课堂认为教师专业化的指向不是技术,而是“精神”,学校三大中心(教师生活中心、情感中心、发展中心)是长养教育精神的心脏。

三、教育的路径是“觉”。教育要提升拓展人的成长,实现从“生存”到“自我价值”的不断飞跃(马斯洛需求论)。教育即唤醒,它应从关注“外在”行为刺激到关注“内在”心智模式的形成,从自主走向自觉是一条高速公路。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行道之谓教,人的成长需要从觉悟开始,学而见者谓之“觉”。觉是让人明心见性,觉有三个含义,觉空、觉有、觉行。觉空即树立正见,不贪求物质欲望;觉有即树立正念,注重言传身教;觉行即树立正行,注重知行合一。

高效课堂的内生模式“反思+改变=成长”,比波斯纳的“经验+反思=成长”更注重行为的改变。佛教认为“悟后起修”,离开了行证只有闻思就等于空谈,真正的觉必须是行者,我们更褒扬“做而论道”。

四、教育的目标是“智”,“有知”未必“有智”,知与智是体用关系,智为体,知为用。智是圆融的,知是分别的。智有三个层次,一是知识能力,二是思维能力,三是建立在规律之上的对道的理解与应用。尤其是在教学中,高效课堂主张转知成智,必须超越知识,转知成智的关键是“四步反馈”,即学习知识——方法、思维——发现规律——举一反三,创造新知。

五、教育的道与术。高效课堂重视新模式与新技术,但绝不唯模式与技术,相反认为教育教学一旦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潭,则永出无期。高效课堂的“课堂”是一个大概念,“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均为课堂”,高效课堂的三大术是小组、黑板、学情。“育人在小组”,“素养在黑板”,“效益在学情”。小组强调精神性,黑板强调细节的规格化,学情强调即时性。

高效课堂的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目标主导、学情调控、转知成智,而导学案只是作为一种“器具”而存在,是可有可无的。

六、高效课堂的经典名言。“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沉睡着一个巨人,一旦巨人醒来,任何人都能成为大成就者”,“一心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人皆可为尧舜,人之初原本善恶同体,教育是抑恶扬善”,“相信人,解放人,利用人,发展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学,成长的最佳方式是自觉”。李炳亭)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