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涵共建与发展 >> 学校课改突围 >>欲登峰顶观风景,必清障碍寻途径——王晓侠再次聆听房涛主任讲座沉思、后语
详细内容

欲登峰顶观风景,必清障碍寻途径——王晓侠再次聆听房涛主任讲座沉思、后语

2016年1月23日,雪后初霁,气温骤降,天寒地坼,滴水成冰,在这个雪窖冰天的日子里,在这个气温低至零下25摄氏度的周末里,我们迎来了六道河中学的老朋友——房涛主任。房主任的到来,让每一个六道河中学人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尤其是他只身驾车到来,连续七个小时的讲座,更让每一个六道河中学人无比的感动。此次讲座,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闭目冥思,似乎懂得了“瓶颈”这个词的含义;感受颇多,又似乎只能意会,难以言明:

课程是“森”,课堂乃“木”。

2010年我校在承德市内首次开展了课堂改革,每一个六道河中学人都深刻的感受到了教学中的另一种思想“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是相信改变了师生关系,是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是利用解放了老师的双手。几年来,我们每位六道河中学的师生都尽心竭力的立足于课堂,把课堂当成教学的主阵地,围绕着课堂我们来来回回,回回来来走了一圈又一圈,从教案到学案,从学案到教学案,我们每一个六道河中学人都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每个人在课堂内外都是认真的,每个人在课堂内外都是努力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课堂内外做的很好,的确我们真的也做的很好,六年如一日。

可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六道河中学迈出了第一步,承德市内所有向我们学习的学校紧接着跟着我们同样迈出了这第一步,若干个六道河都在走着同样的路,是不是长此以往,新的又变成了旧的,旧的变成厌烦的呢?从学生身上我发现了我的担忧真的是存在的,以我们班学生为例,从入学的新奇、渴望渐渐的已经变成了无视、失望,甚至有老师打趣道“从他们的眼光中已经看不到灵性。”,也许学生真的就是进入了厌倦期,可是教师束手无策,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瓶颈”吧。

聆听了房主任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 “冰川一角”,我们只是看到了课堂这棵大树,一直施肥、浇水,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然而树大却挡住了视线,挡住了出路,寸步难行,要想找到新的出路,必须扭头向左、向右走,必须要有更适合的出路,这时房主任告诉了我们一个新词,它叫“课程”,“课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内容总和”,它既是教书又是育人。“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每一个事物、每一株草花,每一张桌椅……它们都是富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育人的教材,课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课程是一张无形的网,而课堂只是网中的一个分支。我想这也许就叫智慧吧。

做一个比喻,如果说,课堂是树木,那么课程就是森林,作为老师既要看到树木更要胸中有森林,才不至于走进迷宫,不得出路。

整合是“路”,分散乃“终”

课程整合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整合?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不仅如此还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通过整合,实现拓展,发生转变,对于六道河中学来说,智慧课程体系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之道、健康之道、审美之道、德育之道、创新之道、社会之道。具体而言可以将课程领域整合为四类,即科学与信息课程、语言与人文课程、身心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科学与信息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微机、信息与技术;语言与人文课程包括语文、英语、历史、思品等,身心健康:包括心里咨询和体育等,审美与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合唱团、管乐团等。这样整合以后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全面的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它即将成为引导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条坦途,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如果继续我行我素,单打独斗也许就会曲终人散,学生一拍走人。

要做领域整合育人,首先要做好学科内整合(单元、一册、学段、不同版本、同主体跨学科),房涛主任给我们讲了详细整合路径:

1.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课本一标多本,教师一定要有课标意识,不能离开课标说教材,因为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多样的,各地用的教材都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标而不是课本。

2.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个学段和学科全国一个课程标准,但每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不一样的,老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所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才行。所以在说教材时一定要说清楚自己是用的哪种版本的教材(课本),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几种版本的课本比较着说,在比较中更能看出同一课标指导下各种版本的不同。

3.教材内容和结构。不论是说一个学段、还是说一册书、一个单元,都要说清楚包括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逻辑结构是什么。还要把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

4.中考要求。初中都有中考的任务,都有考试大纲。尽管考试大纲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毕竟要求更具体,所以初中的老师还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清楚在中考中到底考什么。

5.教学建议。每一部分知识都要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建议,力求做到高效教学。

不论是说一个学段,还是一册书、一个单元,只有说了以上五个方面,才算是比较全面。

教材整合要从平面走向立体;现在大部分教师说教材还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就像把一本书打开,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多少篇目和内容,我怎么来教。这说的还是一个平面,老师手里有一本书就可以说。而立体的说是指:老师不仅在横向上说清楚教材的编排顺序,还要把每一部分知识从纵向上说清楚,如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到底涉及到哪几册哪几章,前边已经学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本单元要学习哪些知识,后边与之相关的还要学哪些。如初中语文中的散文,在横向上课本一般是按照专题来编排的,如《背影》属于“人间亲情”专题,在纵向上老师要把整个三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篇目整合起来,说清楚散文分布在哪几册哪几个单元,有哪些篇目,各自的要求是什么,在初中教学中对散文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说,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每一部分知识既有横向的联系(课本的编排顺序),又有纵向的联系(靠教师的整合),就形成了立体。

做一个比喻,如果说整合课程是一条出路,那么分学科教学即将面临终点,走上绝路。从前说不改无出路,现在应该说不整没活路。

核心是“聚”,T字会去。

教学改革中的显性文化就是将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由传统教学的“插秧式”变更为“对面式”,又由“对面式”变更为“T字式”,可以说,每一种座位的调整都是一种革新,都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小组之内的作用发挥了多少呢,“插秧式”不存在小组,优生在前,差生在后,差生本来就缺乏自控力,加上位置的关系,自然在他们心目中就烙下了“你不行”的印记,贴上了“你很差”的标签,自然就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而且随之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这种分化越来越严重。

“对面式”优化了“插秧式”的座位结构,变成了两两对面,新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不管怎么调整总有学生要扭着头,或者背对黑板,长期下去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自然影响不小,再加上两两对面,更加增加了同学间聊天的机会,教师难于掌控课堂。“T字式”解决了“对面式”中的两名同学的座位问题,然而还有两位同学是扭着头的,虽然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座位模式,通过房主任的体验式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课堂可以这样做:

将原来的四人小组变为八人小组,组长坐在中间位置,其他同学根据原有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排,并将座位进行调整,全部面向前板,这样既解决了看后脑勺的问题,又解决了课上说话的问题,还解决了帮扶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图示如下:

组员(男)组员(女)

组员(女)组长组员(男)

组员(男)组员(女)

我将这种编排给它取名为“核心式”,我认为它很像“一个中心,几个基本点”。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决定来年尝试这种新的小组座位的编排,这种小组座位恰到好处的解决了小组凝聚力问题。

六道河中学走到今天,得益于社会各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得益于房涛主任的不厌其烦的引领,北京十一学校、山东潍坊试验区学校,是走在前沿的、站在峰顶的、观赏风景的领路者,他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平坦的道路。对于我们这些六道河中学人来说,我深有感受,六年前我们在承德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亦苦亦甜,亦辛亦酸,如今有一层厚重的障碍挡住了去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动力攀登,但是苦于找不到突破障碍的方法。

此时,我想到了一群人,他们就是《登上地球之巅》的英雄们,也许现在我们就是遇到了攀登中的第二层台阶、第三层台阶,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停下来,也许会精疲力竭,但是我相信有房主任的帮助,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登上顶峰,看风景。

困难本身就是对奋斗者的一种考验,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谁跨越了它,谁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