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研究院动态 >>《“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详细内容

《“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经过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评定,《“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被确立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是1713200754B。

1512464820924657.jpg

一、“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

2011年9月起,“言语识字,读写萌发”实验已经走过了的路程。该实验从4所学校600多名学生开始实验,现在已经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实验班级已经升至六年级,实验的内容从低年级识字、写话的改革拓展到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设置。实践表明,该项实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是该课题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写话和语文学习的兴趣。“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立足于解决低年级识字教学困难重重、学生对识字没有兴趣、对写话(习作)打怵中高年级教材讲不完、教师读书少不写作语文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从开发学生言语资源的教学价值出发,引导教师发现学生在学前已经学会汉字的字音和字义,并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已会的字音、字义识记汉字的字形,唤醒学生的言语体系和言语潜能,让刚刚识记的汉字字形与其语汇中的音、义结合成为一体,进而完成了汉字的识记和运用。“言语识字”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自己已有识字基础的惊喜,让学生在精彩的组词环节中找到了识记汉字的快乐。

二是该课题为老师们找到了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抓手。新课改已经推进了10多年,“课标”提倡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理念不仅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且早已经被老师们所熟知甚至耳熟能详,但是为什么语文课堂上却依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只能处在“被主体”的处境?“理念满天飞,课堂老样子”,表现出来的是课改理念与实际课堂教学的脱节,根子就出在缺乏理念到理论、理论到策略、策略到“抓手”的多次转换,缺少有效的“抓手”。

 要找到落实语文“新课改”理念的“抓手”,就需要从发现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母语资源上去做文章、做大文章、做好文章。因为学习语文,不是学习外语!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前,没有必要对课文内容精讲细解。比如低年级的“言语识字,读写萌发”课程体系,比如中高年级的“读写一体化”课程建构,比如中高年级的“情境习作”、课文“三读”教学法等“抓手”,都可以顺利地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位置,“倒逼”着老师退到“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陪伴者”的位置,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用,进而出现师生灵感和智慧碰撞的生态课堂。

三是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课标”中对“人的资源因素”没有更具体的解释,但是这也就给一线的我们留下了发挥、创新的空间。学习语文,是对母语书面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口头言语资源特别丰厚,他们学习母语的书面形式——汉字的基础不是零,但是,以往的教学根本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关注、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该课题的研究,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育理念,引导教师从学习母语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汉语与汉字是我们的母语的两种表现形式,汉语是其口头形式,有声无形,为“听、说”所利用;汉字是其书面形式,有形无声,为“读、写”所利用。学生学习汉字,无非是学习母语的书面形式,那学生学习汉字的基础就不是零——学生在学前就是在母语的熏陶下长大的,他们在学习“说”母语的同时,就已经理解了他“说”的这些“话”的内涵意义。到了入学年龄,孩子们到学校学习语文,主要任务是学习母语的书面形式——汉字。最科学、最直接、最省力的识字教学法,就是结合着学生的“母语”基础识记汉字,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学生识记汉字的难度,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亲近感。学生学会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够阅读。他能够阅读了,也就能够理解了这些文字材料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

四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尤其是写话和习作的轻松快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主,没有兴趣,被动学习,痛苦不堪,一旦没有了考试,一旦没有他人的督促和管束,他就不学习了。该课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汉字非常亲近,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它;说话不难,识字就不难,识字不难,写字就不难,写字不难,写话就不难,写文章也就不难。最重要的是,言语识字教学法拉近了学生与母语的关系,能够使学生亲近母语,学好母语,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题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解除针对写话、习作的那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地快乐地参与活动,自由地表达,自主地阅读,学生开始喜欢上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学生喜欢语文,就是该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

五是把教师引入了不断研究的境地。该课题的实践研究,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不利用学生的已有学习资源就难以让学习发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学生语文素养差、成绩差的原因,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是不喜欢语文老师。这样,就引导老师把问题的原因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怨天尤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把问题的根源找在自己身上,越找越进步,越找越成功,越找越幸福;把问题的根源找到学生身上,就会越找越生气,越找越泄气,越找越痛苦。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行动研究,就是教科研,就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

1512464862431710.jpg

1512464862318710.jpg

1512464863938766.jpg

二、“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其一、对“课标”精神的准确解读和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课标”这样强调的目的就是要求识字教学充分利用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拉近汉字与学生的距离,让识字活动发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语言的因素包括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汉字则是由字音(语音)、语义和字形三个因素构成的。而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就是“语音”,也就是汉字的音节。“言语识字”从学生熟识的言语(语音、字音)切入识字正是“课标”所要求的。

其二、突出“说”与“识读写”的相互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实验融合了口头的“说”与书面的“识读写”的关系。口头的“说”是“识读写”的基础,书面的“识读写”是“说”的转换其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壑。这就为学生学习“识读写”搭建了台阶,降低了难度。

其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课程体系在低年级设有“识字课”,其主要环节是:导入目标(1分钟左右);学生自读课文(3分钟左右);学生读生字(自读,互读,3分钟左右);学生读课文(自读,指生读2次,5分钟左右);利用生字组词(及时板书,生字开花,20分钟左右);学生自读课文、生字(3分钟);当堂检测生字(5分钟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识字、读文活动。

该课程体系在中高年级设有“教材阅读课”,其主要环节是:导入课题,出示问题(3分钟左右);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适当批注(15分钟左右);小组(或者同位)交流,解惑答疑(5分钟左右);疑难问题展示、梳理解答(7分钟左右);拓展阅读,读懂文意(7分钟左右);拓展文章阅读答问(2分钟左右);小结(1分钟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安排学生的自读、交流和思考,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四、把“一学期内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话”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就能够识记700字以上,能够读懂常见儿童阅读材料的90%以上。实验班级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顺应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学生运用所识汉字的机会,而且增强了汉字的记忆效果。

与此同时,一年级实验班还在第一学期后期引导学生尝试“写话”,在教师不指导的前提下,15分钟内,班级的平均写话字数在50字以上。学生能够围绕一个主题写出这么多的“话”来,为第二学期让“写话”成为常态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五、让所有师生都成为读家”、“作家”。

“读写萌发”要求实验班级的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必须建立自己的阅读登记表“作品集”,包括一年级。看着自己“阅读登记表”和那些厚重的“作品集”,学生对阅读和写话(习作)有了自信,他们不再为难和胆怯。有的班级还通过“家长委员会”筹资为师生印制“作品选”。

其六、建构了“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程体系。

“言语识字,读写萌发”为起点的小学语文“识读写一体化”课程体系,遵循《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设置开放、灵活的识字课程、说话课程、阅读课程和写话(习作)课程,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益。我们坚信:该课程体系的推广和落实,必将根除语文教学被人们诟病多年的问题——“少、慢、差、费”,带领老师和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春天,享受语文学习应该具有的乐趣。

1512464913953004.jpg

1512464914218390.jpg

1512464914216881.jpg


三、“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前景

该课题被中国教育学会确定为“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是学会学术委员会对该课题的高度认可,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方便一线老师的研究,《“言语识字”提高识字进行质量策略研究》设立以下子课题:

1、“言语识字”理论与实践研究

2、“言语识字,读写萌发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实践研究

3、汉字造字原理与识字方法的关系研究

4、利用学生言语资源进行识字的实践研究

5、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6、中高年级教材阅读策略与实践研究

7、语文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8、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

9、“识读写一体化”语文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

10、“情景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让语文容易教,让语文轻松学——《“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课题的根本宗旨!

欢迎更多的学校老师,加入到《“言语识字”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中来,为大幅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贡献经验和智慧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