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自己教了几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语文”。
(一)重情趣━━“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什么是重情趣?
“重情趣”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于永正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集中而生动地体现,其显著特点是“目中有人”,实质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注。人的本质意义在于“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对象”,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在于促进人的这种“意识”与“意志”的发展。
2、怎样做到有情趣?
(1)关于有“情”。于老师说的“情”,指的是情感。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教师上课要有情。
(2)关于有“趣”。所谓有“趣”,是指教师要把课上得富有趣味性,达到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的效果。当然,于老师所追求的有“趣”,不是简单地指把课上得热热闹闹,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等等,而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功夫:首先,要钻研好教材。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二)重感悟━━“自读自悟”学法的妙巧运用
1、为什么要重感悟?
重感悟是由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老师认为,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先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悟,必须运用。
2、怎样引导学生感悟?
“重感悟”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很明显,这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的否定。“悟”什么呢?于永正认为,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也就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怎样“悟”呢?于老师认为,就是一个字“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因为实践证明,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于老师是怎样把这个“读”字落实在教学之中的呢?一是备课先备“读”,做到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程度为止。二是在课堂上围绕“读”推进教学,就是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出感情完成“保底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指导学生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实现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组织朗读的交流、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最后还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三)重积累━━“语言工具”掌握的基本策略
1、为什么要重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丰富语文的积累”。这是因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于老师讲的“重积累”,从内容上讲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含情感)的积累。于老师认为,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我们要把传统教学经验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运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应该注重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生动丰富的积累。
2、怎样指导学生积累?
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于老师认为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切实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二是要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积累。因为实验已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三是要让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关于对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于老师的方法是,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
(四)重迁移——“运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为什么要迁移?
如果说“重积累”,是于永正“重熏陶、重积淀、增强后劲、内蓄力量”语文教学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的话,那么,“重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语文运用能力”,就是他语文教学生活化、实用化理念的集中反映。什么是迁移?于老师认为就是举一反三,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为“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且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学边用。
2、怎样指导学生迁移?
于老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比如:由“读”向“说”迁移(“以读助说”“以说促读”);由“读”向“写”迁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活动迁移(寓言语训练于交际活动之中);由书本学习向生活实践、社会交际活动迁移(校际联谊、到朋友家做客、为来自远方的小朋友当导游),等等。就是发掘一切还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迁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于老师最擅长于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写结合”有机、有效是他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
(五)重习惯━━“语文素养”增强的基础工程
1、为什么要重习惯?
于永正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素质教育实施经验,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就是注重习惯、着眼发展、立足素质,集教学、教育和教养于一身的教学艺术。关于加强习惯的培养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而且在“阶段目标”中要求更加具体:“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一学段);“养成主动识字和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二学段);“养成默读的习惯”(第三学段)。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这些目标和要求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加强习惯的培养有多么的重要,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课程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总结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应包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等。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于老师曾说过:他谈的习惯,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呢?于老师的以下作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小处着手。于老师认为,习惯具有微观性,要处处做“有心人”,从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比如,对于写字,于老师说:“不但要写对,还要想到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要写得规范、美观,使人看得清,乐于看。”比如,对于说话,于老师告诉学生:“不光要考虑该说什么,还要考虑该怎样说,既使人听懂,还要让人爱听,要为别人着想,树立言语交际的对象意识。”
二是教师影响。于老师说过:“他谈的‘影响’就是‘身教’,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晨读时,于老师常常有意把刚买的书拿到教室读;有时,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放在讲桌上,让学生翻看,自己却佯装不知;有时,他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读书所得,谈论书中人物。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
三是坚持不懈。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于老师说过:“我们许多人说话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但他并没有去仔细考虑如何组织主、谓、宾语;演奏家在奏出优美的旋律时,也并未想到过自己是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头脑里并没有想该怎样刹车……这种高度自主化的习惯性反应的形成,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结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于老师为什么强调“感悟”、“积累”和“迁移”,而不主张繁琐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四是注重强化。于老师认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比如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养成自学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逐渐走样,经常中断,乃至半途而废。所以,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他还认为,由于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查”得特别紧,三天两头查读书笔记,看他们读过的课外书是否留下了学习的印记(自己的书)。没有一个学生不怕查的,也没有一个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而不精神振奋的。可见,于老师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上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带有一定“强制性”,要“注重强化。”(根据网络文章改编)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