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先锋校长高端研修班第二次研修】杨东:构建语文单元主题学习框架 促进师生双向同步发展

近几年,面对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我校在多次诊断、座谈、研讨后,毅然决定要改变语文教学这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烦、书读的少”的现状。于是借助中国特色品牌共同体、华师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平台,在三赴山东访学、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师资状况和已有研究基础,于2013年1月24日启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我们深知,教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严格的说,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所以那年的寒假,我校的干部教师是在紧张的学习中度过的。

以提升师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研究核心,

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研究切入点,

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加学生阅读量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习作与练笔、语言交际与实践等融为一体,

构建了具有梨园特色的“语文单元主题学习”立体框架——“1+X+Y+Z”。

统筹安排,保证实验顺利实施

1.确立原则

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精力讲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混、易错、易露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低年级还要贯彻“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的教学原则。突出低年级特点。

2、构建“1+X+Y+Z”单元主题学习框架

“单元主题学习”,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内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学习。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学习。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Y”,指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提出了“大阅读”概念,它凸显了四方面的变化:变学生课外阅读为课内读,变学生分散读为集中读,变学生无目的读为指导读,变学生无任务读为综合实践读。

“大阅读”包含四个重点阅读模块:第一是充分利用区里配置的《语文读本》。第二是补充名家名篇。第三是集中推荐阅读书目。针对教材主题体系以及学生年级特点,每学期为学生确定8本课外读物。第四是自助餐式阅读。

“Z”,指的是单元习作与随笔。随笔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必写与选写。必写随笔,就是结合每单元的典型表达方法,进行习作练习,共计8次。选写随笔,重在日常的观察与积累,抓住日常的精彩瞬间,以及根据单元主题制定的读写训练点。

3、梳理单元目标体系

我们利用假期组织老师进行3次目标梳理工作。每次梳理的程序是:

一是反复学习课程标准及学段目标,

二是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三是整合部分内容,

四是确定单元内容主题和提炼单元训练主题,

五是立足训练主题确定单元习作内容和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完成教学内容。

4、重构课时

立足校本教研,深化实验顺利实施

1、示范引路

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老师们少走弯路,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攻坚”小组,按照不同课型进行精心设计与备课,然后为大家进行引路展示。

2、扶放并行

一是鼓励优秀教师大胆实践,提倡个性化教学,二是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指导,构建一般教师能够接受并使用的不同课型的教育模式,以模式引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和完善,最后逐渐走出模式。

3、问题研究

研究的背景

我校改革之初,对阅读的定位点是大量阅读、课内阅读,并规定每周安排两节课内阅读课外书时间。如何让课外阅读课内化更有效,并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三年级老师本学年就以“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分享读书成果。”为研究切入点。

研究的目标

通过大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构建基本课型,促进教师阅读指导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内容

如何与每个单元的训练点产生关联;针对每个单元的4节阅读课如何安排、操作,整理有效的策略,构建基本课型。

研究的原则

以激趣导读为主,充分为学生搭建阅读空间,展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成果,严禁增加学生阅读负担,从而失去阅读的意义。

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研读教材,梳理每个单元的内容和训练主题,确定与之关联的阅读书籍。

2.沟通家长,让亲子阅读落到实处。

3.制定简洁、明了、而又渗透阅读方法的《读书报告单》。

4.集体研磨,初步确定了阅读课型。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6.注重评价。

给力引导,促进实验顺利实施

1、“静听拔节声”新浪教学反思博客的建立,传递着老师们的研究智慧。

2、周五下午梨园讲堂的设立,专家的引领,老师们的思维碰撞,更是让我们的研究充满了活力。

3、语文研讨月的顺利开展,更是在反复研磨中巩固了单元主题学习的整体性、系统性。

4、为老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增强了老师们研究的自信心。

5、古诗韵律操的编排将古诗的诵读,身体的锻炼,审美的情趣在韵律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超额完成了语文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而且夯实了学生文化底蕴,陶冶了学生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把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遵循整体性原则,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语文课效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效果和思考

1、已初步形成“1+X+Y+Z”立体学习框架:单元整体预习课、单元主题学习课、读书指导汇报课、随笔习作课。

2、学生发生了五个变化:要我读我要读、要我背我爱背,要我说我抢说、要我写我想写、老师评我也评。

3、教师的目标意识、 学习意识、训练意识、研讨意识、反思意识、团队意识在逐步提高。


曾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文章的题目是《课改也要反四风》,四风是指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我想,这也是给我们语文课改敲响了警钟。一项改革被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不断衍生的过程。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急功近利的去解决。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所以只要我们一直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的道路上,就会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