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精至善至美 立心立命立身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横渠四句”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各个方面,成为宋儒集体文化纲领,影响中国千年发展。然当下,在山水聚灵的重庆市就有这样一所学校,将“横渠四句”的精神实实在在的落了地,最终铸就“立心立命立身”的商务人精神。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校稳固根基的基础上,最终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涅槃的重生。
她就是重庆市商务学校,一所立志将“精”、“善”、“美”文化建设到极致的学校;一所用8年完成重庆市中职学校重点,4年完成国家级中职学校重点创建的学校;一所连续16年在市同类学校高职高考中傲居前列,并产生十多位专业类高考状元的学校;一所就业率100%,社会和家长高度认可的学校。
“至精至善至美—校训—商务学校的不懈追求;立心立命立身—师训—商务人的精神写照。”重庆市商务学校校长谷小平如是说。在2012年至今学校又向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一高峰进军。“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校长谷小平带领着全体师生以“破釜沉舟”的行动,在路上……
至精至善至美 立心立命立身
——重庆市商务学校校训师训解读
房涛 聂成华 徐照明
至精至善至美,铸就商务学校之魂
重庆市商务学校占地200多亩,拥有A、B、C三个校区,84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余人,专任教师211人……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四易校名,如此特殊的条件,她是如何突围走上特色品牌建设之路的?
找准突围点——“大部制改革”
重庆市商务学校创办于1957年,历经四川省重庆市马王场初级中学校、重庆市人民中学、重庆市第九十四中学、重庆市商务职业中学等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任校长邓沁泉审时度势,为振兴学校教育,他提出了“永远的忧患意识,永远的艰苦奋斗”的响亮口号,并以此作为激励,带领学校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2010年谷小平任校长,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了学校文化系统的最核心体系——学校核心价值观理念体系:
以“至精至善至美”作为校训即办学核心理念。“至精”强调的是过程;“至善”强调的是办学境界。“至精至善”,彰显“以人为本”之理念,突出“多元化、精细化、国际化”之方略。“至美”,则强调学校的外在形象追求,是指追求完美,形成影响力、美誉度,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以“商务人才摇篮 中职教育示范”作为办学目标,以“国际化视野 集团化办学 精细化管理 多元化发展”作为办学思路,以“明理精技 体健心善”作为培养目标……“光喊出来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何落地,让学校逐渐形成‘精益求精 善与人同’的校风,‘严训精育 善教乐群’的教风,‘明德精学 善为致用’的学风,这才是需要突围的最大屏障。”谷小平深知这一点。
她从学校管理入手,率先提出“至精至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善美管理”,并推行至善管理、至精管理、层级管理、激发管理、学术管理、人文管理等具体策略。同时,通过管理工作制度化、队伍建设规范化、德育工作系统化、教育教学精益化、教育科研实效化、后期服务节俭化等方面逐步保障落实。这些转变将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形成了“大教学观”、“民主集中制”、“放水养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谷小平以专业部“大部制改革”作为破冰尝试,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以专业为划分标准,把原有的7个专业部合并为会计部、商务部、信息技术部、旅游部四大专业部,另有高职部、培训部、招生就业部三个部门。部长对本部管理全权负责,同时副校长、中层干部在履行自己业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分管或深入1—2个专业部,对专业部发展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后勤保障,既重管理,又重服务,实现了对管理传统模式的突破。同时,学校还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等重点工作为考核要素,以部际考核与部内考核相结合为考核方式,以学校、专家组、学生三方为考核主体,以学年为考核单元”的立体式考评机制。此外,还与示范校建设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以专业部建设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
正是这一管理制度的改革盘活了各种可能性资源,使得各个部门间实现了最优化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变化是学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渐渐在我们之间形成的是自主和幸福的氛围。”教师张鑫说。
扎实铸文化——精善美人心
学校实现了有效突围之后,接下来除了巩固这一突围成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全面实现“以文化人”,让“至精”、“至善”、“至美”融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商务人”特有的气质。
谷小平明确表示,“至精”有两层含义:一是形意上的极致,意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二是程度上的精细,寓意精妙绝伦的人或事物。这也明确了学校不仅要“示人精华与精细的极致以教”,更要注重这一落实方式和过程。“至善”源取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昭示的是不懈的进取,是臻于完美和卓越。于此为基,学校着力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着力不断追求卓越的教育。
“至精至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信仰。它所引领的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在这一方向下我们与学校、学生共同成长,一起托起至美幸福的艳阳天。”重庆市首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称号获得者谷小蓉老师如是说。“当你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总也会有些许怅然,当你回归的时候,那种亲切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里诉说着的是一幕幕触及内心的回音。”全国中职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陈泽艳老师讲。
“精善”管理目前已经渗透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教学常规管理到特色学校建设,从班级日常管理到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等等,都充分体现着“精、善、美”文化。
实至当名归——品牌日显现
在谷小平校长的大力推动下,“精善美”文化的铸就成就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学校参加重庆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连续五届名列全市前十位,多次荣获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胜学校”称号。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参加重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奖134项,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69项。学生年均本科上线率在60%以上,帮助4700多名学子圆了大学梦。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稳定率在90%左右。招生情况良好,近三年年均招生人数在1400人以上。
学校秉承“至精至善”的理念,不断追求“至美”,在开展示范校建设一年多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明确了1个目标:商务人才摇篮,中职教育示范。
践行了1个策略:顶层设计,分项实施,企业合作,全员参与,专家把关,整体推进。
建立了5个机构:领导组+监督组+工作组(示范办+5个分项目建设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庆市商务职教集团(筹)
取得了4个成果:第一,总体情况:首个建设年度结束之际,完成建设验收要点总数的52.4%,资金使用率达到47.1%,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资金过半” 的目标。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对80余家企业的调研,形成了行业调研报告4个,职业能力分析报告4个,构建了课程体系4个,制定了课程标准20个,初步开发教材16本,着手构建4个数字资源库,实践“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构建,学校新增校内实训基地4个、实习实训室23个。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开展对12名专业带头人、19名骨干教师、72名“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的培养;10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教师共219人次赴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和企业实践;新增兼职教师18名。第四,校企合作方面:邀请68名企业骨干、管理高层、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开发工作,学校新增校企合作企业36家,校外实训基地22个。
打造了4个亮点:即“主研导向”师资队伍建设成品牌,《重庆市商务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手册》助规范,国赛标准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市领先,“商务剪纸”成特色。
学校曾先后荣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成为了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中澳(重庆)职教合作项目伙伴学校、中国职教学会商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中英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项目学校等等。
“四三二一”齐下,力促教师立体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发展壮大的基础,对于一所中职学校来讲,师资队伍建设又有它特殊的规律和要求;而对于重庆市商务学校来讲,又有它独特的校情。“重庆市商务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1人,其中重庆市特级教师1人,市区级名师2人,重庆市骨干教师7人,大渡口区级骨干教师7人。”教学副校长罗海鸥说:“这是2012年,重庆市商务学校申报示范校时关于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的数据。重庆市商务学校显然不会满足于此,而正是从申报示范校开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性的以‘四向三纵两横一中心’进行重点发力……”
“四向”:践行示范校建设任务书的承诺
“四向”是指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方向,即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学历提升四个方向(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见后述)。商务学校依照示范校建设任务书的设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工作,至今已开展了对12名专业带头人,19名骨干教师,72名“双师型”教师进行了重点培养。同时,还对10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并新增兼职教师18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纵”:教师“主研导向”研修计划
“三纵”模式的“主研导向”研修计划即,针对每一位专任教师,按照“专业领域—主研科目或方向—教学方法或特色”的模式设定自身教学业务发展规划和愿景,堪称一种独特的“私人定制”。如某一位商贸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身业务兴趣或优长专业的市场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形成自身的教学业务发展规划和愿景,即可以在这样的“三纵”模式中表述为“商贸类——市场营销科目——案例教学法”;同理,一位英语老师的“三纵”模式的“主研导向”研修计划可以表述为“英语——酒店英语——口语教学”。对自身如 “主研导向”师资培养模式:指采用“主研导向”的一种师资培养模式,确定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进而确定更为具体的主要研究方向,再根据教师所确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导向对其进行培养。记者看到了200多位老师拟写的《重庆市商务学校教师研修计划总体方案表》,表中记录着教师的主研方向、总体目标、自励格言、知识与能力提升方案、教学应用方案等栏目,并明确目标措施预期成果及印证材料等,真正实现了研修计划的小课题化。
以计算机部的黄文胜老师为例,他在专业认识方面:对专业敏感度较强,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等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教育思想方面:崇尚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信奉“与时俱进”、“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观点;在研修方案中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力争获取H3C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修炼成网络教育行家。并强调了自学培训专项研究微课题研究等措施,以及明确了最终的预期成果呈现有笔记分析报告设计方案和实录学生评价等。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立足于黄老师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设计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私人定制”案,而学校则是提供能够实现的各种保障。
对此,教学副校长罗海鸥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开展教师主研导向研修计划基于中职学校教师包括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精进,要求每一位老师在时代大潮和执教生涯中锤炼自身,我们想打造一批教学名师,我们还将出台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这是一项宏伟工程,我们任重而道远。”罗海鸥副校长意犹未尽,“我们想大胆革新突破,改变以前的以专业定科目再定教师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转而实行专业要求—市场需求—教师专长三结合的模式,当然前提条件是在该计划实施到一定程度以后。”
“两横”:“理实一体化”及“文专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随着职业院校课程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校课程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过渡,这就要求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这在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重庆市商务学校却在“三段式”课程层面上又深了一步,走出了一条“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课程”和“企业生产管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之路。
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什么是“一体化教师”呢?
学校旅游部教师扈晓玲解释,“双师型教师”指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中高级职称),又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中高技师和高级技师技能等级),“一体化教师”则是在此基础上,还应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并能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真正达到“理实一体”。
要从“双师型教师”成为“一体化教师”并非那么简单,“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老师去实践,这就阻断了跨越的路径。”物流部陈泽艳讲。在这一方面,如何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这层关系,实现深度共赢合作,此难题并没有难住谷小平。
首先,邀请全国范围内专业的理论专家实践家进校园,让老师与专家结成师徒。“老师可以了解学习更多相关专业技能,并用于以后的教学教材设置等当中,这令老师们收获颇丰。”渝派剪纸艺术部姚明东老师讲。
其次,利用好校园文化特色项目,进行资源的深挖掘。如,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渝派剪纸艺术项目”,便是通过展览会等途径,实现外聘和自培师徒结对。
第三,充分调动老师们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搭建平台,引导自觉进行行业资格提升。张晶老师讲,如:在会计专业方面,组织专业课文化课老师学习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全部考取资格证书。学校老师积极踊跃报名,形成了一股考取行业资格证书的“潮流风”。
第四,充分利用专业骨干教师资源,对其他教师进行培养。副校长罗海鸥说:“学校的物流专业作为全重庆市中职院校比较领先的专业,在培养高级物流师物流师,高级仓管员等方面都不成问题,所以培养自己学校的教师队伍就更不在话下了。”
第五,抓住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建设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好政府和企业提供的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支持,实现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以上这些都极大地实现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出“一体化教师”特色队伍。不仅如此,在学校的倡导下,不少文化课教师在兼顾本专业的同时,还积极向专业课教师转型,此即“文专一体化”教师。商贸部部长陈泽艳介绍说:“我们商贸部部共有专任教师22名,其中有文化课教师11名,专业课教师11名,通过一年多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示范校项目建设,目前22名教师全部获得了物流师、仓管员、营业员的资格证书。”
“为什么要培养文专一体化教师呢?”罗海鸥副校长说:“主要是为了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其次,是为了拓宽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一中心”:做提高质量的示范
“质量是立教之基,质量是兴校之本。示范校建设要求把学校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办出特色的示范,在我们看来,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提高质量。示范校建设还要求围绕七大任务开展建设工作,我认为,无一不是为了质量的提升。”罗海鸥副校长的话掷地有声,“一切改革创新都是手段,根本目标只有两个字:质量!这是最质朴的真理!”。
通过对商务学校校史的深入解读,记者了解到,商务学校崛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那个年代,邓沁泉校长带领教职工提出了“永远的忧患意识,永远的艰苦奋斗”的口号,落实到实践层面又有两条:一是班主任的“六到场”;二是教学常规的“六认真”。自此以后,学校飞速发展一直到今天。今天,学校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重视质量是商务学校兴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传家宝。好的传统就是宝贝呀,我们不能把它弄丢了,丢了要走下坡路。”商务学校党委书记张敏感叹说。
关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示范办主任邹晋介绍说分三步走:“第一步,结合教学工作现状、示范校建设中的评价模式改革,同时以中英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项目为依托借鉴英国经验,制定出台《重庆市商务学校教学质量手册》;第二步,研制出台《重庆市商务学校教学质量激励保障机制》;第三步,实施。”
“重庆市商务学校‘国字品牌’的铸就经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实’!这几年我们做的最扎实的一件事就是不懈地践行校训师训,让我们的想法真正落地……过去如此,未来我们坚定不移!”校长谷小平在访谈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最准确的答案。
◆校长印象◆
谷小平,女,出生于1969年,中共党员,重庆市商务学校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重庆市“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获得者。
2010年任重庆市商务学校校长。上任伊始,便提出了“至精至善”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国际化视野,集团化办学,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学校实施内涵发展、特色示范、质量提升、国际交流和服务社会等“五大教育战略”,以“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成长,让普通的孩子变得优秀”为教育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凸显“活动体验”的实践德育特色,致力于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兼备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现代人才。
◆编者侧记◆
这是一所“诚爱精勤,善行于微”,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校园,是一片倾注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发展之需求的沃土,是无数莘莘学子实现理想和个人梦想起航的地方;这是一个培养商务型人才的摇篮,这里走出的学生品学兼优技术过硬,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的赞誉;这是重庆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领军校,不仅是因为“至精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更是因为学校拥有“精善精育精教精技精进精勤”式的“商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