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开发与研修 >> 小学语文课程 >> 项目动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详细内容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实验二小永定分校.png

主题单元教学基本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总结学法,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

【话题切入】

师:同学们,相传王母娘娘的头上有一颗宝珠,有一天她在梳妆的时候不慎掉入了人间,正好掉落到浙江省杭州市著名的风景区,大家知道是哪里吗?

生:西湖。

师:猜对了,就是西湖。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西湖是一个特别美的地方,可以说步步是景,处处是画,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看屏幕(配之音乐):这是春之西湖,柳浪闻莺;这是夏之西湖,曲院风荷;这是秋之西湖,平湖秋月;这是冬之西湖,断桥残雪。西湖的美景,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这一位——宋代的大诗人苏轼。特别喜欢西湖,写过很多与西湖有关的作品。

【探究文本】

师:这节课咱们学习两首他描写西湖的佳作。请大家齐读诗题。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我们首先总结第一首诗,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湖光山色。请你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你从这个诗题都了解到了什么。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这诗题是什么意思?苏轼在西湖看到了什么样的颜色?

生1:雨后的西湖。

师:从题目中知道,当时苏轼在西湖时,下过一场雨。真棒,其他同学还知道了什么?

生2:我还发现苏轼是在喝酒的时候看到西湖的景色。

师:哪里体现他喝酒了?

生2:“饮”湖上。

师:是,当时苏轼正在西湖上喝酒呢。还有吗?仅仅是下雨了吗?

生3:是在下雨后的晴天。

师:同学们听清楚她的发言了吗?她说“初晴后雨”的意思是先下雨后晴天。有不同意见吗?

生4:先晴天后下雨。

师:到底是先下雨后晴天,还是先晴天后下雨?

生:先晴天后下雨。

师:“初晴后雨”,初是在前面,所以是先明天后下雨。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苏轼在西湖上喝着酒,起初是晴天后来又下雨了。那你能通过读一读诗的题目,读出你的理解吗?

生5:饮湖上 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听她读出的轻轻的停顿了吗?真棒,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饮湖上 初晴后雨。

【整体感知】

师:诗人又是用什么样的诗句描绘出了这样一番景象呢?下面看课文,听清我的要求:请你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开始。

(学生纷纷开始读起来)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好,那请最后一位男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男同学拿起话筒,口齿清晰地读了起来。然后,老师让那名男同学推荐另一名同学继续读一遍。)

师:(同学们齐读之后)同学们读得正确又流利,相信同学们在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能够读的更有味道,也能读出诗人的那种情感。下面请看学习提示,自己读一读。如果你明白学习要求就可以开始做了结合课文插图和课下注释,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可以和同桌进行商量。

(同学们开始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要求。而老师则穿梭于各小组间,去解答学生的疑惑。小组内解决之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在学生的回答中一步一步引出在本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精读感悟】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感受到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对西湖的深深喜爱之情,来看我的学习要求:你是从诗的哪里体会到诗人对西湖的喜爱的?

(小组合作交流后,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循循善诱,协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以《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为重点进行分析,总结学法,然后运用相同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比较拓展】

师: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向我们描述了“晴方好雨亦奇”的西湖,描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那他另一首描绘西湖的佳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又能让我们看到西湖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那首诗。仍然看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教师运用与《饮湖上初晴后雨》相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逐步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意思,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升华自我】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6:这两首诗都是写苏轼赞美西湖的。

7:我体会到西湖的美景。

师:这两首,让我们感受到苏轼陶醉于西湖的雨、西湖的湖光山色。那苏轼只陶醉于西湖的美景吗?对其他景色呢?苏轼是豪放派诗人,如果你读一读他的其它写景诗,你会感受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知道为什么吗?今早我走进校园的时候,看到有一颗树命名为苏东坡树,中间有一段文字介绍苏东坡,如果你课后去读一读那段文字,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会明白这大诗人为什么会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眼中的西湖是这样的,古往今来西湖还吸引了其他的文人墨客白居易等一些诗人都描述过西湖的美,你还想了解其他诗人眼中的西湖吗?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代玉洁编)

(本节课是在“全国不同风格与流派名家论坛暨首届课改名校整合教学创新成果研讨会”上的展示课)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