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志:人工智能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探索研究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环境,系统探讨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必要性、实践策略、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价值。通过整合GIS平台、虚拟仿真技术、智能传感器等工具,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前置框架,优化地理教学流程。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数据分析能力及实践探究素养,同时为教师提供精准学情分析与动态教学调整支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与实证数据,验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理实践活动前置中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为人工智能时代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前置;数据驱动;智能评价;跨学科整合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地理教学逐步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实践育人”理念,要求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探究活动,掌握地理工具与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受限于课时分配、资源匮乏及评价单一性,难以充分开展深度实践活动。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缺乏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智能工具的应用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重构教学流程,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当前,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涵盖个性化学习、智能评测、虚拟实验等多个场景。但在地理学科中,尤其是初中阶段,如何将AI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聚焦“实践活动前置”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初中地理课堂的智能化实践框架,旨在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必要性
1.传统地理教学的局限性
(1)课时压缩与内容泛化:
初中地理课时有限,教师往往侧重知识点讲解,难以深入实践环节。例如,在“自然灾害”单元中,学生仅能通过课本图片了解地震成因,缺乏实地观测或模拟实验的机会。
(2)资源依赖与地域限制:
部分学校因设备不足或地理位置偏远,无法开展气象观测、地形测绘等实践活动,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3)评价单一化:
传统评价以笔试为主,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过程性表现,难以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2.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突破
(1)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智能化:
便携式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可辅助学生在课外完成环境数据采集(如PM2.5浓度、土壤湿度),并通过AI平台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
虚拟场景的沉浸式体验:VR/AR技术可构建“地球圈层结构”“气候变化模拟”等虚拟实验室,弥补实体资源的不足。
(2)动态学情反馈与精准教学:
AI通过分析学生前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地图绘制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帮助教师定位教学难点,实现“以学定教”。
二、人工智能支持下地理实践活动前置的理念与价值
1.核心理念:数据驱动与能力导向
实践活动前置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强调学生通过AI工具在课前完成目标导向的探究任务,课堂则转化为问题解决与协作探究的平台。其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和精准教学理论(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实践价值
(1)突破时空限制:
学生可利用智能设备在课外完成实地观测或虚拟实验,为课堂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城市化进程”单元中,学生通过AI人口数据平台分析本地人口迁移趋势,课堂聚焦于政策讨论与方案设计。
(2)培养高阶思维:
AI支持的预测模型(如气候变迁模拟)要求学生从数据中提炼规律,提出解决方案,强化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3)优化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AI生成的学情报告,快速识别学生薄弱点,针对性设计课堂活动,减少无效教学时间。
三、人工智能支持下地理实践活动前置的策略
1.前置实践任务的智能化设计
(1)任务分层化:
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梯度任务。以“气候类型分布”单元为例:基础任务(使用AI气候地图工具标记本地气候特征)、进阶任务(对比全球气候数据,分析纬度、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创新任务(基于气象数据预测极端天气对区域生态的影响,设计应急方案)。
(2)工具多元化:
整合GIS平台、AR沙盘、智能传感器等工具。例如,学生通过AR沙盘模拟河流侵蚀过程,录制动态演示视频并提交至学习平台,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课堂点评。
2.前置学习途径的智能支持
(1)数据采集与分析:
学生利用便携式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GPS定位仪)采集社区环境数据,通过AI平台生成可视化图表。例如,在“城市热岛效应”任务中,学生对比不同区域的温度数据,生成热力图并分析成因。
(2)虚拟实践场景:
借助VR技术构建“地球内部结构”虚拟实验室,学生课前完成地壳运动模拟实验,观察板块碰撞过程并提交实验日志。
(3)智能问答系统:
部署地理知识图谱驱动的AI助手(如“地理小智”),实时解答学生在任务中的疑问,并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如学术论文、纪录片片段)。
3.前置实践活动的动态评价
(1)AI自动反馈:
图像识别技术评估学生绘制的等高线图是否符合规范,自动标注错误点并提供修改建议;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调查报告的逻辑性与科学性,生成评分报告。
(2)多主体协作评价:
学生互评(小组间展示虚拟考察成果)、家长参与(社区调研支持度反馈)及AI生成的学习行为分析报告,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4.前置任务的时间规划
遵循“适量高效”原则,结合单元主题设计周任务。例如,“人口与城市”单元前置任务可分配为:周一至周三分析本地人口结构(30分钟),周四至周五小组协作制作“未来城市规划”提案(40分钟),并通过智能平台提交。
四、初中地理课堂前置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1.任务发布与智能支持
教师通过AI教学平台发布分层任务,提供工具指南与数据接口。学生接收任务后,自主选择工具完成任务,AI助手实时提示操作要点。
2.自主学习与AI交互
学生利用智能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过程中可随时向AI助手提问。AI根据学生进度推送个性化任务,如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拓展任务。
3.课堂深化与协作探究
教师基于前置数据聚焦共性问题。例如,展示学生提交的“交通拥堵热力图”,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优化城市路网设计”。学生分组设计解决方案,利用AI交通模拟软件验证可行性。
4.智能检测与总结提升
通过AI生成单元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例如,将“板块运动”与“地震灾害”关联,形成系统性认知。虚拟场景检测中,学生进入VR地震模拟场景,系统自动评估操作合理性并生成能力报告。
5.实施效果与案例分析
(1)实证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某初中二年级两个平行班(实验班50人,对照班50人),实验班采用AI支持的实践活动前置模式,对照班沿用传统教学。研究周期为一学期(16周),评估工具包括地理实践能力量表、学生满意度问卷、教师访谈提纲。
(2)结果分析
①能力提升:实验班学生在“空间思维”(均值提升23%)与“数据分析”(均值提升18%)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班。
②学习动机:85%的学生认为AI工具“让地理学习更有趣”,尤其是AR沙盘与VR实验获得高度好评。
③教师反馈:教师通过AI学情报告节省了40%的备课时间,并能更精准地设计课堂活动。
(3)典型案例
案例1: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中,学生利用AI平台模拟不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课堂辩论环节提出“本地应优先发展太阳能或风能”的解决方案,部分提案被提交至市环保局参考。
案例2: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校园微气候数据,学生发现教学楼北侧温度显著低于南侧,进而设计“绿色走廊”优化方案,获校级科技创新奖。
五、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为地理实践活动的前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创新空间。通过智能化任务设计、动态评价与多模态资源整合,学生得以在真实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教师教学效率显著提升。然而,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仍需解决以下问题:工具适配性(需简化操作)、教师技术素养(加强培训)、伦理与隐私(合规数据采集)。未来可探索AI与跨学科融合、长周期追踪研究及政策支持下的资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李华.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研究[J]. 地理教学, 2021(5): 12-16.
3.张伟.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8): 45-50.
4.王磊.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9.
5.刘洋. 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3): 78-83.
6.陈思. 智能传感器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2): 64-69.
7.吴明. 跨学科视角下的地理教学创新[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 89-94.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