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究成果 >>孙兆志:人工智能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探索研究
详细内容

孙兆志:人工智能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探索研究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环境,系统探讨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必要性、实践策略、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价值。通过整合GIS平台、虚拟仿真技术、智能传感器等工具,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前置框架,优化地理教学流程。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数据分析能力及实践探究素养,同时为教师提供精准学情分析与动态教学调整支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与实证数据,验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理实践活动前置中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为人工智能时代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前置;数据驱动;智能评价;跨学科整合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地理教学逐步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实践育人”理念,要求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探究活动,掌握地理工具与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受限于课时分配、资源匮乏及评价单一性,难以充分开展深度实践活动。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缺乏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智能工具的应用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重构教学流程,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当前,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涵盖个性化学习、智能评测、虚拟实验等多个场景。但在地理学科中,尤其是初中阶段,如何将AI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聚焦“实践活动前置”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初中地理课堂的智能化实践框架,旨在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前置实施的必要性

1.传统地理教学的局限性

1课时压缩与内容泛化:

初中地理课时有限,教师往往侧重知识点讲解,难以深入实践环节。例如,在“自然灾害”单元中,学生仅能通过课本图片了解地震成因,缺乏实地观测或模拟实验的机会。

2)资源依赖与地域限制:

部分学校因设备不足或地理位置偏远,无法开展气象观测、地形测绘等实践活动,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3)评价单一化:

传统评价以笔试为主,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过程性表现,难以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2.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突破

1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智能化:

便携式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可辅助学生在课外完成环境数据采集(如PM2.5浓度、土壤湿度),并通过AI平台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

虚拟场景的沉浸式体验:VR/AR技术可构建“地球圈层结构”“气候变化模拟”等虚拟实验室,弥补实体资源的不足。

2)动态学情反馈与精准教学:

AI通过分析学生前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地图绘制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帮助教师定位教学难点,实现“以学定教”。

 

二、人工智能支持下地理实践活动前置的理念与价值

1.核心理念:数据驱动与能力导向

实践活动前置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强调学生通过AI工具在课前完成目标导向的探究任务,课堂则转化为问题解决与协作探究的平台。其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和精准教学理论(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实践价值

1突破时空限制:

学生可利用智能设备在课外完成实地观测或虚拟实验,为课堂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城市化进程”单元中,学生通过AI人口数据平台分析本地人口迁移趋势,课堂聚焦于政策讨论与方案设计。

2培养高阶思维:

AI支持的预测模型(如气候变迁模拟)要求学生从数据中提炼规律,提出解决方案,强化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3)优化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AI生成的学情报告,快速识别学生薄弱点,针对性设计课堂活动,减少无效教学时间。

 

三、人工智能支持下地理实践活动前置的策略

1.前置实践任务的智能化设计

1任务分层化:

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梯度任务。以“气候类型分布”单元为例:基础任务(使用AI气候地图工具标记本地气候特征)、进阶任务(对比全球气候数据,分析纬度、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创新任务(基于气象数据预测极端天气对区域生态的影响,设计应急方案)。

2)工具多元化:

整合GIS平台、AR沙盘、智能传感器等工具。例如,学生通过AR沙盘模拟河流侵蚀过程,录制动态演示视频并提交至学习平台,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课堂点评。

2.前置学习途径的智能支持

1数据采集与分析:

学生利用便携式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GPS定位仪)采集社区环境数据,通过AI平台生成可视化图表。例如,在“城市热岛效应”任务中,学生对比不同区域的温度数据,生成热力图并分析成因。

2虚拟实践场景:

借助VR技术构建“地球内部结构”虚拟实验室,学生课前完成地壳运动模拟实验,观察板块碰撞过程并提交实验日志

3)智能问答系统:

部署地理知识图谱驱动的AI助手(如“地理小智”),实时解答学生在任务中的疑问,并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如学术论文、纪录片片段)

3.前置实践活动的动态评价

1AI自动反馈:

图像识别技术评估学生绘制的等高线图是否符合规范,自动标注错误点并提供修改建议;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调查报告的逻辑性与科学性,生成评分报告

2)多主体协作评价:

学生互评(小组间展示虚拟考察成果)、家长参与(社区调研支持度反馈)及AI生成的学习行为分析报告,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4.前置任务的时间规划

遵循“适量高效”原则,结合单元主题设计周任务。例如,“人口与城市”单元前置任务可分配为:周一至周三分析本地人口结构(30分钟),周四至周五小组协作制作“未来城市规划”提案(40分钟),并通过智能平台提交

 

四、初中地理课堂前置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1.任务发布与智能支持

教师通过AI教学平台发布分层任务,提供工具指南与数据接口。学生接收任务后,自主选择工具完成任务,AI助手实时提示操作要点

2.自主学习与AI交互

学生利用智能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过程中可随时向AI助手提问。AI根据学生进度推送个性化任务,如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拓展任务

3.课堂深化与协作探究 

教师基于前置数据聚焦共性问题。例如,展示学生提交的“交通拥堵热力图”,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优化城市路网设计”。学生分组设计解决方案,利用AI交通模拟软件验证可行性

4.智能检测与总结提升

通过AI生成单元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例如,将“板块运动”与“地震灾害”关联,形成系统性认知。虚拟场景检测中,学生进入VR地震模拟场景,系统自动评估操作合理性并生成能力报告

5.实施效果与案例分析

1实证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某初中二年级两个平行班(实验班50人,对照班50人),实验班采用AI支持的实践活动前置模式,对照班沿用传统教学。研究周期为一学期(16周),评估工具包括地理实践能力量表、学生满意度问卷、教师访谈提纲

2结果分析

①能力提升:实验班学生在“空间思维”(均值提升23%)与“数据分析”(均值提升18%)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班

②学习动机:85%的学生认为AI工具“让地理学习更有趣”,尤其是AR沙盘与VR实验获得高度好评

③教师反馈:教师通过AI学情报告节省了40%的备课时间,并能更精准地设计课堂活动

3典型案例

案例1: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中,学生利用AI平台模拟不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课堂辩论环节提出“本地应优先发展太阳能或风能”的解决方案,部分提案被提交至市环保局参考

案例2: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校园微气候数据,学生发现教学楼北侧温度显著低于南侧,进而设计“绿色走廊”优化方案,获校级科技创新奖

 

五、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为地理实践活动的前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创新空间。通过智能化任务设计、动态评价与多模态资源整合,学生得以在真实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教师教学效率显著提升。然而,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仍需解决以下问题:工具适配性(需简化操作)、教师技术素养(加强培训)、伦理与隐私(合规数据采集)。未来可探索AI与跨学科融合、长周期追踪研究及政策支持下的资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李华.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研究[J]. 地理教学, 2021(5): 12-16.

3.张伟.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8): 45-50.

4.王磊.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9.

5.刘洋. 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3): 78-83.

6.陈思. 智能传感器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2): 64-69.

7.吴明. 跨学科视角下的地理教学创新[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 89-94.


作者简介:

image.png

孙兆志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高级教师,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省兼职教研员;区地理工作室主持人,市地理学科带头人,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主持人,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山东省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初级研学指导教师,省地理教学评价等多个专家库人选;分别从事初中、高中、教研员工作各10年;发表论文、主持课题多项,仅2022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关于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教学评价共3篇,正与高校协同建构区域地理教研新模式。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