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究成果 >>马锋:“思政+”:构建中小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
详细内容

马锋:“思政+”:构建中小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

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中小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通过“思政+校外基地”“思政+校内馆廊”“思政+精品课程”,“思政+精匠师资”“思政+一体研培”“思政+一体贯通”“思政+一体协同”“思政+一体评价”等形式,创新教学空间转化,延展教学实践场域,打造“立体化大思政课”创新教学内容资源,植入动态鲜活素材,打造“多元化大思政课”创新教学主体范式,丰富实践育人样态,打造“一体化大思政课融通校内与校外、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链接家校社、大中小、城乡村一体化协同实践实践教学育人长度“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搭建起互联互通、生机盎然的五育融合立交桥。

 

思政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和教学实践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紧扣职责使命,聚力创新中小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做好“思政+”融合文章,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构建起互联互通、生机盎然的“五育融合”立交桥。

一、创新教学空间转化,延展教学实践场域,打造“立体化”大思政课。大思政课的本质是开门办课堂将思政课教学延伸到课外空间和网络虚拟场景,推进实践教学场域多维立体化。一是加强“思政+校外基地”建设。将思政课堂“搬”进博物馆、科技馆、奇趣海洋馆,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思政+校内馆廊”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场所,建设集宣传、展示、教育、体验为一体的“思政教育馆廊”。三是加强“思政+虚拟空间”建设。着眼打造“模拟场景”和云端课堂,采用模拟法庭、现场表演及信息化教学,综合运用场景再现等技术手段,让学生深度体验历史、共情感悟,体味“体验式”“沉浸式”课堂乐趣。

二、创新教学内容资源,植入动态鲜活素材,打造多元化”大思政课。一是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推进个性化校本课程建设二是搭建“思政+精匠师资”联合区检察院开发《道德与法治》“双师课堂”,通过案例视频和现场说法等方式,推动“检察官进课堂”常态化。三是深化“思政+精神培育”。深研“雷小锋·大德育”课程建设,各学校通过架构“一梯三阶”教学模式,丰富了跨学科、微项目学习策略,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三、创新教学主体范式,丰富实践育人样态,打造“一体化”大思政课。不断强化研学实践的筑基作用、多元协作的保障作用、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让思政教育脱虚向实、走深走心。一是强化“思政+一体研培”。以研学基地为载体,开发“百年党史·传承基因”“劳动实践·创造幸福”等多个研学课题,同学们走进下元一村、烈士陵园、东风爱国教育基地等,参与农耕劳作、体验军事训练、触摸日照历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二是强化“思政+一体贯通”。依托“全区同备一节课”和“慧·动”课堂教研活动,不断深化思政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三是强化“思政+一体评价”。围绕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关键环节,革新思政课评价方式。


今后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坚持把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优化机制、强化队伍、细化课程、深化保障,继续推进思政课“立体化”“多元化”“一体化”建设,突出问题和实践“两个导向”,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三个结合”,把道理讲透、思政课讲活,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让“大思政课”常讲常新、滋润心田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

马锋,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正高级教师,日照市东港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区教育评价监测研究室主任、日照市第三实验中学书记;获日照名师、教科研名师、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十佳榜样教师等称号;出版专著《做阳光教师》,主持《学校课程嵌入国家课程研究》等六项省课题;提出了“三三五智慧课堂”“阳光课堂”和全区“慧∙动课堂”的教学模式,《嵌入式融合课程:初中跨学科课程的二十年研究与实践》荣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省二等奖。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