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究成果 >>戴雪梅:初中英语单元主题策略研究——以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4 The Internet Connect Us为例
详细内容

戴雪梅:初中英语单元主题策略研究——以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4 The Internet Connect Us为例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英语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目标已从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转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4 The Internet Connect Us是以互联网与现代社会为核心,通过六篇课文(Lesson 19-Lesson 24)系统探讨科技如何重塑学习、交流与生活方式,同时渗透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与融合。本单元内容兼具时代性与人文性,既贴合学生生活经验,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效应。然而,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并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仍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本文将结合单元主题,从理论框架、策略设计、实践挑战、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展开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尝试在单元主题的学习下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相融合。

一、理论框架:单元主题教学的多维支撑

在单元主题教学的探索中,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确保教学设计与实践科学性的基石。面对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这一复杂主题,单一的理论视角难以支撑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多维度的理论支撑不仅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指引,更能帮助教师跳出经验主义局限,从认知规律、社会互动与技术赋能的综合视角设计教学路径。下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务型语言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及信息技术整合理论为支柱,系统阐释其与单元主题的契合点,旨在搭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教学脚手架,使科技与人文的交融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化与主动建构

1. 本单元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学生可在探究科技利弊、电子阅读、在线协作等话题中,形成对现代社会的深度认知。

2.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将语言学习与真实情境结合。本单元互联网这个背景下,涉及信息检索(Lesson 20 A Computer Helps!)、在线协作(Lesson 19 How Do You Use the Internet?)、网络安全(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 )等话题,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如何用搜索引擎完成复活节研究报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与反思,将语言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例如,在Lesson 21Books or Computers ? (书籍与计算机)的教学中,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代表传统书籍支持者电子书倡导者,通过辩论理解技术变革对阅读习惯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探究科技利弊、电子阅读、在线协作等话题中,形成对现代社会的深度认知。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任务链驱动语言应用。本单元天然适合任务设计,例如:

1. 信息整合任务:Lesson 20 A Computer Helps! 要求学生撰写复活节研究报告,教师可将其拆解为关键词搜索信息筛选结构梳理报告撰写四步骤,逐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2. 社会服务任务: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虚拟助梦项目可延伸为班级公益活动,学生分组设计在线助老计划,用英语撰写倡议书并制作宣传视频,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三)多元智能理论:差异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智能特点设计多样化活动:

1.语言智能:撰写电子邮件(Lesson 24 An E-mail to Grandpa)、辩论赛(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

2.空间智能:设计传统书籍 vs. 电子书对比海报(Lesson 21 Books or Computers ?);

3.人际智能:小组合作完成网络安全情景剧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

(四)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整合:数字素养的双向赋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数字工具高度契合,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

1.工具层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全球文化分享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

2.思维层面:通过信息可信度评估活动(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设计:从主题到实践的立体化路径

在单元主题教学的落地环节,教学策略的设计需实现从主题内核实践形态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过程既非简单的知识迁移,亦非技术工具的机械堆砌,而是通过系统化、层次化的策略架构,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体验。我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核心,围绕主题统整、分层任务设计与技术工具创新三条轴线展开,着力构建目标活动资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路径。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梯度化能力培养及数字素养的双向赋能,让身为教师的自己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线性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语言能力、技术思维与人文价值的深度共振。

(一)主题统整:构建单元核心脉络

1. 单元主线提炼

本单元可概括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将六篇课文整合为两大主题轴,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单元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认知。

科技赋能生活:Lesson 19 How Do You Use the Internet?(移动学习)Lesson 20 A Computer Helps! (信息检索)、Lesson 24 An E-mail to Grandpa (电子邮件沟通)

人文反思与创新:Lesson 21 Books or Computers ?(阅读方式变迁)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虚拟助梦)、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网络安全问题

2. 跨学科融合

历史维度:结合Lesson 21 Books or Computers ?中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历史,补充中国四大发明对全球文明的影响

地理维度: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的虚拟旅行可链接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学生用英语介绍全球地标建筑

信息技术: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 设计数字足迹追踪实验,直观展示隐私泄露风险。

(二)分层任务设计:梯度化能力培养

1. 基础层:语言知识与文化理解

词汇教学:采用语义场 策略,将科技词汇归类(如硬件keyboard , tablet;软件类:search engine, blog)。

语法聚焦:对比一般现在时(描述习惯)与现在完成时(强调变化),如Lesson 19 How Do You Use the Internet? Jenny从台式机到平板的转变:“I used to have a desktop computer, but now I have a tablet.”

文化对比:将复活节(Lesson 20 A Computer Helps!  )与春节习俗对比,引导学生探讨节日背后的新生象征意义,思考节日背后的文化共性。

2. 应用层:任务驱动与项目式学习

案例1:虚拟助梦2.0计划: 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延伸

任务背景:Jane通过博客帮助奶奶实现旅行梦想(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学生需设计升级版助梦项目。分组设计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在线计划,模仿Jane的博客项目,用英语撰写倡议书并展示成果。

实施步骤:

调研需求:采访社区老人或者想要帮助的任何人,记录其未实现的愿望;

技术选择:选择合适工具(如视频剪辑);

果展示:用英语录制项目解说视频或者是倡议书,上传至班级微信群进行成果展示

目标:培养协作能力与数字公民意识,融合语言能力、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

案例2:互联网利弊辩论赛: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 延伸

任务设计:

论点收集: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正反论据(如Lesson 23 The Internet — Good or Bad? 效率提升”vs.“健康隐患);

角色分工:辩手、资料员、计时员;

模拟辩论:采用牛津式辩论规则,教师提供语言支架(e.g.,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目标:强化批判性思维与议论文写作能力。

3.创造层:个性化输出与情感升华

写作任务:以Lesson 24 An E-mail to Grandpa为模板,撰写致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想象十年后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或者以Lesson 24为范例,指导学生用电子邮件向家人介绍一项科技发明,并融入文化元素(如中国四大发明)。

艺术创作:设计科技与人文共生主题拼贴画,用英语标注关键词(如connectivity, tradition);或者设计传统书籍 vs. 电子书海报,结合Lesson 21 Books or Computers ? 中的内容,用图文展示阅读方式的变迁。

(三)信息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

1. 视频展示与文化沉浸

Lesson 22 Travel on the Internet教学中,可以使用视频展示金字塔、长城等地标,学生用英语描述所见场景。必要时可用360度全景图片,学生戴耳机营造VR沉浸感。

2. 互动平台构建学习社区

利用微信群开展每周科技新闻分享,鼓励学生用英语评论。

3.数字素养教育

设计网络安全闯关游戏:学生通过解决情景问题(如收到可疑邮件如何处理)积累积分,或者网上搜索一些IT专家的讲座视频,用案例分析(如钓鱼网站识别)提升实践能力。

三、实践挑战与精细化应对策略

在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往往面临复杂挑战。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需直面学生数字素养差异、课堂时间分配矛盾、文化价值冲突等多重现实问题。这些挑战若未得到精细化应对,可能导致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或偏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因此,聚焦实践痛点的诊断与策略优化,既是落实单元主题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通过科学分析问题本质、灵活设计分层策略、整合多方资源支持,教师能够将挑战转化为教学创新的突破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养导向课堂。

(一)挑战1:学生数字能力差异

对于学生数字能力的差异,可以采取分层支持策略:

1. 为技术薄弱学生提供图文版工具指南(如搜索引擎使用步骤);

2. 设立数字小导师制度,由技术熟练学生协助同伴;

3. 设计可选择任务(如“PPT制作手绘海报),尊重多元智能。

(二)挑战2:课堂时间有限

因为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决,如

1.翻转课堂: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讲解基础知识(如电子书发展史),课中聚焦任务实践;

2.跨学科协作: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将部分工具教学融入计算机课程。

(三)挑战3:文化冲突风险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避免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风险,我们可以采用引导策略:

1. 在讨论科技利弊时,引入中庸之道思想,强调平衡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对比(如西方个人主义 vs. 东方集体主义),培养文化敏感性。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与过程性并重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学评价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尺,更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引擎。传统评价模式往往以终结性测试为主导,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语言应用、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维度的动态成长。尤其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这一主题下,学生需在技术实践中体验人文关怀,在跨文化对比中培养批判思维,这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包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构建多元化与过程性并重的评价机制,既是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评一体化理念的践行,也是实现知识内化素养生成跨越的必要路径。通过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设计,教师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个体成长轨迹,同时引导其在高阶任务中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协同提升。

(一)表现性评价:聚焦核心素养

评价标准:

1.语言准确性(语法、词汇);

2.内容创新性(如助梦项目的原创性);

3.技术应用合理性(如视频使用的适切性)。

(二)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轨迹

工具设计:

1.学习日志:学生每日或每周记录科技使用反思(如“Today I learned how to…);

2.小组互评表:从贡献度”“合作态度等维度量化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动态展示成果

1.收集电子作品(邮件、短视频、辩论录像),微信群定期组织线上数字展览会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线上观摩,增强家校协同。

综上,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4 The Internet Connect Us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视角,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具时代价值的素材。我们教师需紧扣单元主题,通过主题统整分层任务技术赋能多元评价的立体化策略,引导学生既掌握语言技能,又形成对现代社会的理性认知。在本文提出的框架不仅适用于本单元教学,也可为其他主题单元设计提供参考。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演进,英语教师需保持开放心态,在坚守人文底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工具创新,最终培养出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数字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3.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4.王蔷. (2020). 核心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戴雪梅华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高级教师,河北省平泉市黄土梁子初级中学英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承德市优秀教师、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卓越教师,平泉县师德标兵、县教学标兵、县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成绩突出,获第七届全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课展评一等奖及最佳板书设计奖、全国第四届和谐杯中学“七说”大赛特等奖,等等;参与的省、市规划课题科研成果显著;先后十余次在县、市高效课堂研训活动、中考备考活动或网络培训中做示范课及专题讲座;有多篇论文和工作案例获奖或发表。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