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基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班级德育生态系统中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德育生态系统已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德育生态系统中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班级真实案例(如环保创新项目、STEAM实践),总结出‘活动育人’‘项目育人’‘家校共育’三大策略。本研究提出创新能力增强途径,强调实践是关键,展示了具体的拔尖人才培养案例,以此为依托,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途径。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改进德育生态系统的有效性,旨在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提供指导和借鉴。
主题词:德育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发展;拔尖人才培养;实践策略
引言
身为一线班主任,在日常工作里,我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构建良好德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改革的浪潮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关键任务。就拿我们班级来说,为了给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成长的环境,我和团队开展了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项目,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机制创新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项目开展的初衷与基础
我们这个项目,是在深入分析班级内外部环境后决定开展的。我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长,得构建一个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互动的机制,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就像在我们班级里,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兴趣。有的学生在家就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有的则在艺术方面有天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给他们创造发挥的空间。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价值观引导
我会定期组织德育主题班会,比如开展 “创新改变生活”“奉献的意义” 这样的主题讨论。在班会中,引导学生明白创新、奉献和责任感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把这些理念融入行动。像有一次,班级组织校园环保活动,学生们就积极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环保宣传海报和可回收物品分类装置,这就是价值观引导下的实践。
(二)能力提升
我设计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 “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课外拓展实践。一个学期下来,有 80 名学生参与,项目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STEAM)多学科知识。比如上学期,学生们参与 “校园节能改造” 项目,他们分组研究,从能源使用现状调研,到设计节能方案,再到制作模型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物理、数学知识,还发挥了艺术创意,大大提升了综合能力。
(三)品德塑造
为了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我把班级分成小组,每组 5 到 6 名学生。在项目实施中,他们要进行角色分工和任务协作。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创新主题,像 “智能种植系统”“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等。经过前期调研、创意设计、实验验证等环节,最后以路演形式向全班展示成果。我还邀请了学校其他老师和校外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团,评选出 12 个优秀项目给予奖励。这个过程让学生们实践能力变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
(四)公益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我们增设了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像去社区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参与社区环保行动等。据统计,参与服务活动的学生中,65% 的人表示在实际过程中,体会到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比如在社区环保行动中,学生们想出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装饰品的创意,既美化了社区,又宣传了环保理念。
(五)评估提升
在评估方面,我采用三阶段效果测评体系。在项目启动前、实施中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日常观察,收集数据来量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的综合性分析报告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平均提升了 25%。学生A,原本不敢发言,在‘校园节能改造’项目中主动担任汇报人,获区级比赛二等奖;学生B:设计‘可调节课桌椅’获实用新型专利。全班类似案例共32个,家长反馈孩子‘更敢想敢做’了。同时,通过日常观察和学校定期的德育评价标准,对学生德育素养进行量化,发现学生在德育素养指标上也有显著提高。
二、打造班级德育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
(一)教育环境的精心打造
我把 STEAM 教育理念融入班级教育环境设计。在教室里设置了 “创客空间”,摆放了各种实验器材、手工材料等。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比如制作简易机器人、创意绘画与科学原理结合的作品等。同时,班级里一直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分组完成课题,像在语文阅读分享、数学难题攻克中,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灵感火花。
(二)优化知识传递方式
我采用 “翻转课堂” 模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就重点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比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学生们提前在网上学习实验原理,课堂上就能更专注于动手操作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还经常运用实际案例分析法,像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引入生活中的购物、理财案例,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项目式学习” 也让学生围绕实际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比如研究校园植物种类与分布的项目。
(三)多元化价值观塑造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我注重多元化。除了传授学术知识,还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责任心。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城市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他们明白自己对社会环境的责任。同时,设立 “德育积分” 制度,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等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学习用品或者参与班级特殊活动的机会,以此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重视人际关系构建
我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用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评工具,比如情绪自评量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学生有情绪波动或者学习压力大等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像有个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我就和他单独谈心,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重新振作。
(五)家校共育成长
我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还会组织亲子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还搭建了线上线下沟通平台,线上通过班级微信群随时和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情况,线下设置家长意见箱,收集反馈信息,让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六)数据助力德育
虽然作为班主任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尽力建立数据驱动的管理与评估系统。我记录学生的学业表现、参与活动情况、心理健康状态等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为课程优化和班级管理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比如发现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数学学科上问题较多,就和数学老师沟通,调整教学方式,增加辅导时间。同时,定期评估班级德育措施实施效果,不断改进,形成闭环管理。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我以项目导向学习为核心,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每学期安排至少两项实际项目,涵盖 STEAM 教育内容。像组织学生开展 “未来城市模型构建” 项目,学生们要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建筑结构,用技术手段实现部分自动化功能,发挥艺术审美进行外观设计,还要用数学知识计算成本和空间布局。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体探究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个性化辅导计划
我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表现、和学生交流以及分析学习成绩等方式,对学生能力、兴趣和潜力进行评估,建立动态能力档案。给每位学生设定 3 个发展目标,比如有的学生目标是提升写作能力、增强演讲自信、学会团队协作。我每月和学生进行一次一对一讨论,根据他们的进展调整目标和方法,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新事物,自主学习。
(三)建立科研实践基地
我积极和当地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建立联系,为学生争取实习、见习机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校外考察和实践活动,像参观科技馆、科研实验室,去企业了解生产流程等。还鼓励学生团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大赛,在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中,我们班学生的创意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很大提升。
(四)利用信息技术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班级群里分享线上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还利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平台上设置在线讨论区,学生们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分享项目进展。同时,运用学习管理系统(LMS)让学生提交作业、查看学习进度和反馈,确保信息透明,方便师生互动。
(五)评估和激励创新成果
每学期我都会组织创新成果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和创意作品。设立奖项激励机制,对优秀项目团队给予奖品,像学习用品、书籍等,还会在班级荣誉墙上展示他们的成果,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我还设立了 “创新人才培养基金”,虽然资金有限,但也能资助一些有潜力的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六)提升自身创新教学能力
我深知自己的教学能力对学生影响很大,所以定期参加教师培训,学习最新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每学年至少参加两次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回来后和同事们分享交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
(一)“项目制学习” 的实施
在班级里,我推行 “项目制学习” 模式。每学期,学生至少参与两个跨学科项目,项目周期 8 周,每组 5 至 6 名学生。项目主题广泛,有科技类的 “智能家居设计”,艺术与文化类的 “校园文化艺术周策划”,社会类的 “社区交通拥堵解决方案研究” 等。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们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二)“指导性案例分析” 的运用
在每个项目阶段,我会给学生提供 5 个相关领域成功案例,像在 “校园文化艺术周策划” 项目中,提供其他学校成功举办艺术周的案例。学生们分组进行深度讨论分析,然后在小组内撰写 1500 字案例分析报告,总结成功要素和可借鉴之处,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案,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头脑风暴” 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我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 “头脑风暴” 训练。全体学生参与,采用无记名发言方式,畅所欲言。比如在讨论 “如何优化班级环境” 时,大家提出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像设置班级共享书架、打造绿色植物角等。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60 分钟,高效讨论。我还通过 “三圈模型”,从个体创新、团队创新和社会创新三个层次,每两个月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确保各方面能力都能提升。
(四)德育活动的开展
在德育方面,我借助 “德育活动日” 制度,每学期安排 12 次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论坛。每次活动后,学生要提交 300 字反思日志,比如参加完社区志愿服务后,学生们会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对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深理解。同时,实施 “朋辈辅导” 机制,让高年级优秀学生或者班级里成绩好、品德优的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指导,营造良好班级学习氛围。
(五)“创新能力成长档案” 的建立
我为每个学生建立 “创新能力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项目中的表现、参与活动情况以及自我评估。每位学生至少记录 5 次重要创新实践,比如在某次科技项目中的创意想法、在社会实践中的独特贡献等。这个档案作为年度评定重要依据,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有更清晰认识,也强化了自我管理能力。
(六)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成长很关键。每学期我会安排 1 次为期两天的户外团建活动,比如去郊外进行团队拓展训练。活动中采用 “角色互换” 机制,让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有的当队长,有的负责后勤,有的负责策划。通过这些,学生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团队凝聚力大大增强。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班级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我还会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学生、家长交流意见,根据反馈不断优化项目设计,确保培养方案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时代要求。
五、项目实施的成效与未来计划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采用 “团队协作”“项目驱动”“自我反思” 三种核心方法,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班级组成 8 个跨学科团队,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好培养;在项目驱动方面,设立 6 个具体课题,像 “校园环保行动方案制定”“社区文化传承项目研究” 等。每个课题配备 3 名指导教师,有学科老师、校外专家和家长志愿者。一个学期 72 小时教学活动下来,通过项目评估,80% 的学生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测评中达到预期目标以上;自我反思环节也很重要。每个项目结束,我们都会开展深度反思会。学生们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估讨论,90% 的学生表示通过反思明确了自身优势和不足,自我认知得到很大提升;在生态系统结构设计上,注重德育与知识传授融合,在课程中渗透 “德育”理念。学生德育评分调查显示,82% 的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德育指数明显上升,班级文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参与项目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三个关键指标上,平均得分分别提升了 23%、30% 和 25%,充分显示出班级德育生态系统对拔尖人才综合培养的显著效用。和外部机构协作也给项目带来很多资源。通过和德育先进院校、企业联合培训,学生获得实习机会比例达到 70%。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供实践平台,还拓宽了学生职业视野。
未来,我计划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调整项目内容和实施策略。继续深化跨学科合作,拓展创新能力培养范畴。同时,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根据数据反馈持续优化课程安排,确保培养目标顺利实现。这个项目已经展现出可持续发展潜力,希望能给其他班级德育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王雪梅,华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高级教师,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英语学科,年级组长、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区英语学科带头人、区兼职教研员;多次承担国家、市、区级研究课、观摩课;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均获得国家级、市区级一等奖。在2024“外研之星”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展评活动中荣获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