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究成果 >>赵艳梅:深耕问题导向教研模式 赋能高品质课堂生态建设
详细内容

赵艳梅:深耕问题导向教研模式 赋能高品质课堂生态建设

摘要:本立足基础教育改革背景,针对传统校本教研模式的困境,以一所城乡结合部完中校实践为案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深度融合教育部最新政策要求,创新实施“顶层设计-教研实践”“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观念转化-行为转变”三大协同策略,系统推进高品质课堂生态建设。通过近5年的实践研究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校本教研效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研;高品质课堂;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背景

校本教研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支撑,承担着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使命(教育部,2015)。然而,随着“双减”政策深化、新课标全面实施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校本教研模式暴露出教师参与度低、教研实效性不足、课程资源开发薄弱等深层次矛盾(王鉴,2017)。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完全中学,在实践中面临教师新课改适应性差、集体备课形式化、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典型问题,反映出传统教研模式与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显著脱节。

2023 年以来,教育部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为校本教研指明新方向。《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实施意见》强调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品质课堂。这些政策要求与学校现存问题形成鲜明对照,迫切需要构建更具时代适应性的校本教研模式,实现教研与政策要求的精准对接。

二、研究经历的主要阶段

校本教研问题探索阶段

学校构建 “三维诊断” 机制,系统剖析教学困境。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导,由校级领导与学科带头人组建督导小组,深入课堂开展“推门听课”,建立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台账;“自下而上”的教师反馈,依托教研例会、教师座谈会收集一线教学困惑;“平行双轨”的数据分析,运用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对期中、期末成绩进行多维度分析,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环节。该阶段形成涵盖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领域的23项具体问题清单,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校本教研问题深化研究阶段

针对问题清单,学校创新开展“主题式教研工作坊”,通过教材深度解读、典型案例复盘、教学微创新展示等活动,激发教师教研主体意识。建立“问题-专题-课题”转化机制,将零散教学问题提炼为可研究的专题,如“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作业分层设计优化策略”等,形成校本教研资源库。此阶段推动教师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研究者转变,每年各级各类论文评比获奖或发表近百篇

校本教研模式创新阶段

基于年实践探索,学校构建“六阶闭环”校本教研模式:现象诊断(问题发现)→聚焦问题(归因分析)→主题分类(专题凝练)→资源整合(多方协同)→行动探究(实践验证)→内化跟进(成果转化)。该模式深度融合教育部政策要求,在课程建设上,依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开发“求真”特色课程体系;在教师发展上,响应“国优计划”,构建“青蓝工程 + 名师工作室”培养体系,实现教研模式创新与政策导向的有机统一。

三、校本教研实施的方法

顶层设计与教研组创新实践相结合

学校构建“政策-制度-行动”三级保障体系。在制度层面,修订《校本教研实施细则》《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办法》等 8 项制度,将课程开发质量、教研成果转化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在规划层面,制定《高品质课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每年教研重点与实施路径;在实践层面,各教研组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开展“一学科一特色”教研创新。如语文教研组开发“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化学教研组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有效推动课程标准落地实施。

二)教师行动研究与专家引领相结合

实施“双轨驱动”专业发展策略。“请进来”方面,建立“专家智库”,邀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资深教育教学专家和教授名特优教师开展“菜单式”指导,每学期举办专题讲座至少2场、各类课堂教学课例展示一月一主题并涵盖所有学科“走出去”方面,组织教师赴上海、杭州等地开展“跟岗研修”,学习先进地区“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经验,形成学习成果转化为校级专题讲座报告。通过专家引领与实践反思结合,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深度显著提升,在区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人数同比增长40%。

教师观念转化与教师行为转变相结合

1.校本教研专题化

构建“三维联动”教研体系,以学科组为经线、年级组为纬线、专题组为轴线,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围绕教育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要求,开展“智慧课堂创新实践”专题研讨,组织教师学习AI辅助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新技术应用;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开发”活动,形成地理-生物“生态环境”、历史-语文“传统文化”等跨学科课程模块,推动教研从经验总结向专业研究转型。

2.高品质课堂建设

实施“五维赋能”课堂提质工程,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活动组织、评价反馈、技术应用五个维度构建高品质课堂标准。建立“三阶打磨”机制:教研组集体备课形成初案,专家指导优化形成中案,课堂实践迭代形成终案。开展“精品课例”评选活动,重点培育“深度学习课堂”“思维可视化课堂”等新型课型。2024 年春季学期,学生课堂参与度问卷调查满意度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引入 教学行为分析系统”,通过 AI 技术对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分配等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课堂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3.教学研究微型化

推行“微课题”研究模式,鼓励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开展“小切口、深挖掘” 的课题研究学校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建立“双导师制”,由校内骨干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指导课题研究,形成“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践验证-总结提炼”的研究闭环。三年来,市级课题立项、结题及成果转化率提升10%

4.师徒结对互助化

创新“1 + N”师徒培养模式,1名骨干教师结对N名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备课、授课、教研等过程性资料。开展“师徒同课异构”“教学技能擂台赛”等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教” 的良性循环。近三年,青年教师在区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率提升至 75%,3名教师获得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称号

5.研修成果论坛化

打造“学术月”品牌活动,设置“政策解读”“课例分享”“前沿对话”三大板块。邀请教育政策专家解读新课标、“双减”政策等,组织教师围绕“大概念教学”“核心素养评价”等主题开展学术沙龙。建立“教研成果转化清单”,将优秀课例、教学论文等成果转化为校本培训资源,形成“研究-分享-应用”的完整链条。活动开展以来,教研组每四周一主题论坛形成常态化

6. 课程建设校本化

依据教育部课程建设要求,构建“基础+拓展+探究”三级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层面,开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系列资源包;在拓展课程层面,打造“非遗传承”“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群;在探究课程层面,设计“社会调查”“项目化学习”等实践课程。建立校本化课程资源审议委员会,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 “准入-过程-退出”全周期管理。目前,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率达 100%,学生选课满意度达 92%。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问题导向校本教研模式,通过深度对接教育部政策要求,实现教研机制创新与教育改革需求的同频共振。在理论层面,突破传统教研模式局限,构建“问题诊断-专题研究-实践转化”的完整逻辑链条;在实践层面,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了可推广的“学校经验”。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教研数字化转型路径,深化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作者简介:

赵艳梅,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高级教师,天津市南仓中学副校长;天津市学科骨干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265”市级学员,北辰区名教师;曾获得天津市基础教育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研修——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名师工作室构建的实践探索》均被评为天津市“名师课堂”典型作品;《指向学科素养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以蚀刻用氯化铁溶液再生及铜回收为例》等文章发表于《教育界》等相关期刊。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