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究成果 >>陈亚:如何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思维回应新课标要求?
详细内容

陈亚:如何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思维回应新课标要求?

依据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项目化学习(Project Driven Creation,PDC)与课程标准的对应,是确保教学实践既符合国家或地区教育要求,又能通过创新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强化教育实践创新,服务学生终身发展:项目化思维的学科应用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以下是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将项目化思维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两者对应的核心逻辑与实施策略:

一、对应理念

1.理念革新:推动从“知识导向的教为中心”转向“素养导向的学位中心”

2.实践赋能:提供以问题驱动的结构化设计路径与进阶策略;

3.生态构建:促进教师协作、生组协作、跨学科协作的成长共同体形成。

二、对应逻辑

1.以学科新课标为学生学习设计起点  

课标是教学的“指南针”,规定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目标。学程设计依托项目化学习路径、以学科课程标准为设计起点,避免脱离学科本质。  

2.以项目化思维为学习过程设定锚点  

课程育人:学习结果导向, “三进”指进课前、课中、课后, 强调通过课程学习,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学生的认知课程体系、实践行动和价值观念中,实现深度学习与发展。

1758783730547329.png

课堂育人:学习起点与 “三出”,关注课堂的起点,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到素养提升,逐步走出学校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

图片 2.png

课后育人:融合跨学科达到素养终点,新课标强调学生应用迁移学科核域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1758783768170620.png

三、对应策略

1. 对应课标拆解与目标问题化转化

①梳理课标中的知识条目、能力要求和素养目标;

②将知识点转化为驱动性问题(Driving Question),例如:

课标知识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驱动问题:如何帮助学校设计或改造适当的洗手台?

③明确项目成果与课标能力匹配(如信息收集、实验报告、模型设计、调研报告、成果落地等)。

四、对应实践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为例

(一)课标分析

1.解读学段课标

1758783867865765.png

2.厘清教材思路

1758783894616921.png

3.解析学材内容

①教材的纵向解析

1758784039988036.png

②教材的横向解析

1758784080716915.png

1758784081296325.png

1758784082942860.png

1758784082230990.png

1758784083306040.png

1758784084267917.png

根据以上教材编写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对比解析,我们得出以下学习内容特点:①生活真实情境:成绩、气温、身高、体重、销售、评委打分等,与生活紧密联系;②学习计算平均数,注重理解平均数学习的意义;绘制条形统计图,从中发现信息,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提出真实的问题④关联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策略

4.学生学情分析

依据学科课标素养要求,分别从算法水平、概念水平和统计水平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平均数》前测。

1758784171578230.png

1758784171210736.png

1758784172947962.png

根据前测分析,得出以下情况分析:有初步感知、缺本质理解有算术技能、缺灵活运用有统计基础、缺统计意识学生有一定的统计基础,但是统计观念薄弱,对平均数的虚拟性、区间性、敏感性、代表性等特性缺乏深刻感知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计算与特点的表层,更需要引导学生直击平均数的核心——统计意义。

1758784241140780.png

学科项目化设计导图

以下是一份基于学科,结合项目化思维学科应用,梳理出的对应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案例:

“平均数”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项目主题

“探寻平均数的奥秘,优化生活设施设计”

二、项目背景

1758784279357389.png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而平均数作为一种重要的统计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本节课以洗手台高度设计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化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先和后分法)。

2.感悟平均数的特点,如敏感性、虚拟性等,能运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经历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项目实施路径

(一)情境引入,明确任务(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情境化学习

1.教师引导:通过展示不同阶段学生使用统一洗手台的困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明确要确定不同高度洗手台的关键是知道学生的身高,进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758784300826525.png

2. 关联生活:这一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即通过平均数来确定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身高的洗手台高度,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习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

(二)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1.数据收集与初步思考

学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随机测量低年级 5 个同学的身高,并整理成条形统计图。

小组讨论: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哪个数能代表这个小组的身高,尝试寻找合适的方法。

2.方法探究与交流

移多补少法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课件演示,将身高较高的同学多出来的部分补给身高较矮的同学,使他们的身高变得同样高,从而得到平均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直观地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先和后分法探究:学生尝试用计算的方法,先求出 5 个同学的身高总和,再平均分成 5 份,计算出每份的值即为平均数。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展示,让学生理解先和后分法的计算步骤和意义,体会两种方法都能求出平均数,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移多补少法和先和后分法的异同点,发现它们的目的都是找到那个相同的数,即平均数,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特点感悟与归纳

教师提问引导:出示相关问题,如平均数的位置范围、为什么会在这个范围内、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平均数在数据中的位置特点,感悟平均数的敏感性、虚拟性等特点。

小组讨论与总结: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容易受数据大小的影响,可能并不等于某一具体数据,但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为后续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知识基础。

(三)拓展应用,深化理解(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应用意识培养

1.新增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探究

情境设置与猜测:假设该小组新增了一名同学,让学生猜测此时小组的平均身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预测能力。

1758784324262233.png

小组合作验证:学生利用计算器分别对新增不同身高数据(较高、较低、与平均数相同)后的小组平均身高进行计算验证,观察平均数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特点,理解平均数会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增强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能力。

2.生活实例分析与讨论

教师提问引导: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并讨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小组交流与分享:学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对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解决问题,迁移方法(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

1.低年级洗手台高度确定方案完善

小组讨论与汇报:回顾解决低年级洗手台高度问题的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如何更准确地确定低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以合理设计洗手台高度,认识到需要收集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身高数据,使平均数更具代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据分析观念。

出示数据与计算:教师出示一年级 1 班、一年级全体、400 名低年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体会数据量增加对平均数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掌握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58784354603872.png

2.高年级洗手台高度设计方案制定

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确定高年级洗手台的高度,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包括数据收集、平均数计算、洗手台高度确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解决低年级洗手台问题的方法迁移到高年级情况,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1758784376325998.png

小组汇报与评价: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小组方案的多样性,拓展思维。

(五)课堂总结,反思提升(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反思与评价

1.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体会,如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感受等,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师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运用平均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数据的代表性、平均数的合理性等,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如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学校洗手台的高度,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五、项目评价

1.过程性评价

小组合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默契度、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动手操作、思维活跃度等表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单评价:检查学生在学习单上的完成情况,包括数据记录、计算过程、方法应用、思考分析等方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困难,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别指导。

2.终结性评价

知识技能测试:设计包含平均数概念、计算方法、特点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和评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项目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小组制定的低年级和高年级洗手台高度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完整性、创新性等,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思维回应新课标要求。以期基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以学科项目化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思维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在学科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思维回应新课标要求,是新时代教育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我们作为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简介:

陈亚,华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新街坊小学教导主任,初中任教8年,2005年任教小学,教龄25年。具有本学科坚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2009年3月获郑州市骨干教师;2021年获中原区中小学教学创新先进个人,9月被评为中原区优秀教师。2022年获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9月被评为郑州市文明教师。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