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研究成果 >>高小燕:“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评价研究
详细内容

高小燕:“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评价研究

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减”。 那么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评价,是确保双减政策落到实处的有效保障。

一、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指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根本方向,对教育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素质变化的结果进行有组织结构的一系列评价活动。当前“双减”背景下,全面综合的评价已成为中小学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具有育人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发现师生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当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样的现状往往导致评价结果的局限性,片面化,不利于学生长期健康全面的发展。

2.评价方法模糊。

当前各中小学的评价的方式还是考试,形式单一,而且这样的考试拘泥于一种形式,通过刷题和套路可以赢得这样的考试。这样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过程性、持续性、可视化、具体化的监测指标,评价结果对学生某些能力的具体达成程度要求不够具体,因些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3.评价功能单一。

目前,对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总结性评价占主导地位,也叫终结性评价,是指评价发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结果而进行的评价,这样主导的评价反馈延迟,有效调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较难体现。

二、评价体制改进措施及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中“评价建议”部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到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和进步空间。”[2]此建议为我们明确了评价的方向,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同等重要,也是笔者以“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评价研究”为题的缘由。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目的并非甄别学习成绩的优劣,而是以尊重个体差异、全面发展为导向[3],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注重兴趣、关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挖掘与提升,监测评价的意义重在导向与调整。[4]

我们知道,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及评价,涉及学生的品德行为、学业水平和学科能力、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和学习投入等方面,聚焦学习质量、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课后作业质量四个维度,开展基于表现、证据、案例 、数据的过程性监测及评价[5]。下面就具体实施建议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主环境,因此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学校、家长、同伴也都可以参与评价,同时增加校评、家评、师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有效评价方式,此外还可以引进社会上的专业机构进行过程性的监测和评价[6],提出专业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反馈,建立多方协同参与,基于过程与结果的监测评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效果达成程度,及时反思调整。同时也使教师、学校及时反思问题,改进策略,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强调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形成以学——教——评为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

2.评价方法多样化,具体化。

评价方法的组成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试,纸笔测试只是对某一阶段的总结性评价,不涉及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也缺乏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的内容除了重结果外也要重过程,还要多角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其中就涉及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品质、兴趣、学习能力及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监测,因此以纸笔测试为主的学业评价结果已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虽然目前实施了学生素质测评项目,但教师仍是评价主体,且评价指标不够具体、精准,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我们可尝试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改革要求,制定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多方共同参与的问卷调查,口头测验、活动报告、学生访谈、成长记录,生生、师生互评的具体化评价操作手册等[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持续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各方面能力达成的具体程度,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

3.评价功能多元化。

评价按其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前面提到,在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的监测与评价时,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多方参与,三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做到对教育质量的实时监测、有效反馈与及时调整;才能帮助学生不断自我重新定位,建立自信,培养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师教有所学,学为所教,使教师真正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教学;才能使家长客观、理性的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真正以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主,科学育人,避免“内卷”现象。

三、未来评价考试的展望。

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评价中的主体、方法、功能外,最后重点谈谈以定量评价为主的纸笔测试,它是一种总结性评价,以一种量化的结果为我们呈现了真实的数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是老师们极为关注的一种评价,那么如何尽可能发挥它的优点,同时兼顾上述多种评价方式方法,真正达到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呢?笔者就命题角度谈几点想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中“评价建议”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中指出:考试命题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且客观题分值要低于主观题分值。

1. 命题应具开放性,凸显核心素养的考查。

设置合理、贴切学生的生活情境, 综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生活经验,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分析表征方法,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相应地不同学生依据所达到的思维程度赋予不同的分值。

     以小学数学为例,在考查“小数的意义及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如“你有几种方法说明1.3和1.03的大小关系?”,这两个小数比大小是几乎所有学生都独立正确完成的,这样比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可以把1.3和1.03赋予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如1.3元和1.03元分别表示什么,从数学到生活,再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体现几何直观思想利用画图的形式或数轴去比较。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阐述数学知识背后的道理,这样的试题在考查“四基”“四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2.赋予学生新角色,使其以参与者、决策者的身份去解决问题。

适当拓展以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试题,使学生由以往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决策者。

如在考查“平均数”时,可以让学生确定体育测试中跳绳达标线,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一般要经历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最后确定比较合理的达标线,而且根据达标线就能预测达标的学生占多少,这样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一个决策者的身份去分析解决问题。再比如从可能性的角度解释“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公平性,列出两人玩游戏时的所有情况,分析胜、负、平局次数,解释公平性,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一种感兴趣的游戏规则及玩法等。这样的试题导向,逐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与习惯,养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创新意识。

3. 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增加历史类、文化类、生活常识类阅读试题,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试题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广泛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紧密结合时代热点,如在考查“比”的内容时,可让学生了解黄金分割比之后解决相关问题;考查“统计”内容时,可适当介绍“大数据”或以冬奥会历届参赛国家数为题材;考查“长度单位”时可涉及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三个一”等。另外,在命制试题时,同一内容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呈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形式完成,这样的测试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丰富拓展了视眼,提高了学生的做答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为改进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4.强化过程性内容的测评,同时开发信息技术的支持。

试题内容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和做事过程的监测与评价,可适当增加主题活动类、项目学习类的设计。减少人为抽象、孤立存在的知识考查,使评价内容处于生成、生长与应用状态的情境中,这也体现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最后,努力开发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将更有利于实现学业水平测试的育人导向功能。

总之,通过多方共同参与,努力探索、完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有效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从而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N].人民日报,2021-07-2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胡进.德国中小学教育标准与教学质量监测:聚焦教育质量提升[J].基础教育,2017,(第2期).

[4]周世科.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J].江苏教育研究,2012,(第6期)李亚.

[5]郭元祥.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与过程监测——谈课程改革的深化(9)[J].新教师,2016,(第9期).

[6]多元评价在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的运用与思考[J].读写算(上),2022,(第3期).

[7]谭友利.试析中小学评价体制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上),2016,(第3期).


作者简介:

高小燕华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晋中市委组织部命名的张晓刚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先后荣获晋中市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晋中市三优课特等奖,山西省中小学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人教版全国第一届课件大赛一等奖等;曾代表山西参加中南、华北、西南十省区市第十四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获一等奖;发表多篇论文,参与人教版生本学材的资源编写;山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负责人。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