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涵共建与发展 >> 文化立体构建 >>房涛:学校实施课改的路径与方法
详细内容

房涛:学校实施课改的路径与方法

课改实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革一下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学校课改,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以下七点,与大家分享一下:一是文化、两个培养、三个带动、四个要素、五个抓手、六种关系、七步策略。

一是文化,是指创设一种开放的课改文化。好学校应该是一方池塘。梭罗《种子的信仰》中提到: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因此,学校要铸造自己的“校魂”,在信念力、凝聚力、行动力上打造学校生态;班级要有“班魂”,通过“旗帜”、“号角”,来传承“班本”;即便最小的小组,也要有“组魂”,设置自己组本课程。生态即条件,育人即文“化”的过程。

一所学校发展,首先要进行文化引领。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障;课改文化是核心;环境文化要育人;行为文化外体现;开放文化能搞活;特色文化能创新。所以,学校课改要缔造一种开放文化。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走到深处是文化。课改最终要通过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评的方式的转变,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最后学校才能解放。

两个培养:一是培养教师课前对课标、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学生课后对教材及知识的建构。二是培养师生良好习惯。不管课改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分析考试说明是教师永恒的主题。课后学生对所学文章、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是教学重点,也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达到三维目标要求。另一个培养是师生良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纪律习惯等等,良好的师生习惯,是课改成功的保障。

三个带动是指校长带动、专题带动、典型带动。首先,校长带动。“教育的问题不是经费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校长的问题;当一个好校长需要‘革命加拼命’;校长要用心、用情、用智管理学校;校长的根在课堂上;校长的任务是引领、评价,管理就是激励;校长的作用80%是点燃,20%是评价;校长必需重视学校课堂文化的设计和建设”,俗话说:教育纵有千万难,课堂改革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出不再难。

其次,专题带动。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革命,它不是人为的要另搞什么,它恰恰是要回归课堂的本质和规律,回归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呼唤科研的引领,呼唤专题的带动。鼓励学校和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变成研究专题,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路径与方法。具体做到:手头有个题;案头一本书;笔下一段文;研究有个果。“方方面面讲规律,时时处处讲科研”应是高效课堂的必然旨归。

再次,典型带动。不管是区域推进,还是校内实施,高效课堂都特别需要典型带动。高效课堂的典型不能靠行政指定,而必须是“志愿军”。领导的作用在于诱发“志愿自觉”。典型的培养一靠政策引导,二靠业务帮扶,三靠活动锻炼,思考舆论声援。典型带动作用的最大化,在于点燃典型的使命担当,搭建舞台,为典型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让典型在展示过程中体验成长,享受尊严。

四大要素是指课堂教学四要素,决定课堂效率。四要素是指新教师、新学生、新教材、新方法。在四要素里,新学生是主体。教育是基于儿童自身而发生的“事件”,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身上。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新教师是主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新教师如何做到主导,四个字——师退生进。“师退”是指教师要放手、放权、放心!“生进”则是话语、选择、评价三权交给学生。新教师要做到点拨,不论是引导、诱导、疏导、劝导,但一定要拒绝教导。新教材是工具,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新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新方法是路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五大抓手——第一个抓手小组的建立与建设。第二个抓手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第三个抓手三级建模:学校宏观模、制定适合各学科各种课型的课堂灵活模式、教师特色风格模;第四个抓手课堂评价。第五个抓手根据学科不同,适当布置作业。

六大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六大关系决定课堂效率。具体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学关系由“惟教”变为“惟学”,课堂不是像牧师一样在布道。而是一种精神生长的场所,课堂应该是学堂不是教堂。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表现为: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仅仅学习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使教师成为一个“教书匠”。教师必须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思维,有所创新,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型的老师”。教师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具体说来,即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师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所谓“教无定法”是指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机械照搬。所谓“贵在得法”是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变通,只有适应学生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学好教材,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一定差别,但每种课本都有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学生首先要认真学好教材,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做到“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另一方面,现在的教材据保守统计,学生通过自学会掌握60%的内容,通过合作学习会解决20%的内容,教师只要讲剩余的20%的内容,就可以了。

学生与方法的关系则是学生的学习首先要自主,学会独立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伴互助来解决。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教材与方法的关系,则强调“因材施教”,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一般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实际上这个“材”也可以看作是“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同一教学内容新授课和复习课运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也要处理好教材与方法的关系。

七个策略:听课评课,旧课解剖(学校调研,找问题),报告引领,转变观念(观念转变,开思路),立足教师,助推发展(方法引领,教什么),课堂建模,人人达标(三模建设,谋方法),专题突破,给力学科(语文建设,生态园),管理突围,课改保障(评价到位,是保障),搭建平台,助推发展(会议召开、两点报道)。

客服中心
华师教育研究院微信